中國科技工作者還原1400多年前北周武帝面貌

By 犇報編輯部 / 2024-03-29 16:42:53 /
考古
中國古代歷史
摘要:

1400多年前英年早逝的帝王長什麼樣?近日,中國科技工作者與考古工作者通過微量元素分析、穩定同位素分析、古基因組學分析等技術,對北周武帝宇文邕墓出土的人骨進行研究,不僅復原了這位古代帝王的面貌,也解開他36歲早逝之謎。

xxx左下圖為北周武帝宇文邕容貌復原圖,右下圖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中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圖源:新華社,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供圖

1400多年前英年早逝的帝王長什麼樣?近日,中國科技工作者與考古工作者通過微量元素分析、穩定同位素分析、古基因組學分析等技術,對北周武帝宇文邕墓出土的人骨進行研究,不僅復原了這位古代帝王的面貌,也解開他36歲早逝之謎。

199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陽陳馬村意外發現一座北周高等級墓葬。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介紹,這座北周墓葬中出土墓誌、金璽等重要文物,表明其墓主為北周第三位皇帝——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該墓即文獻記載的北周孝陵。

兩年前,考古工作者在距孝陵7.8公里的地方又發現了一座北周時期的陵墓。出土墓誌顯示,其墓主為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該墓應為北周靜陵。

主持這一考古專案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趙占銳介紹,該陵墓也曾遭盜擾,但仍在墓室西北部填土內清理出大量料珠、玉塊殘塊,東北部出土鎏金銅劍首,推測原有佩劍、玉組佩隨葬,墓葬內還出土墓誌及陶俑等隨葬器物。

北周定都長安,曆五帝,共24年。張建林說,作為中國歷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王朝之一,北周奠定了隋唐大一統的基礎。特別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間,實行軍政改革,統一中國北方,促進民族融合,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史書記載,宇文邕統一中國北方後,雄心勃勃準備「平突厥、定江南」,可惜壯志未酬,英年早逝。西元578年,36歲的北周武帝突發惡疾去世,其死因一直為學術界所關注。

xxx3月28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在記者會上介紹北周武帝孝陵考古發現過程。圖源:新華社,李一博 攝

服用丹藥導致砷中毒


2015年,復旦大學、廈門大學聯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開始對宇文邕墓出土人骨進行科學分析,最終對相關歷史問題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對武帝遺骸樣本中33種微量元素進行分析後,研究團隊發現,其體內砷、硼、銻的含量顯著高於同時期古代平民和貴族的平均水準。

據介紹,武帝生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服用道家丹藥以求滋補長生是社會上層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而由雄黃、礬石、硼砂、輝銻礦石等多種礦物高溫燒制提煉而成的丹藥中,含有大量砷、硼、銻等微量元素。

在武帝的股骨上,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塊黑色色素沉著區域,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表示,這可能是砷中毒後,局部皮膚病變引起的骨髓壞死所導致的。

據史料記載,西元575年至578年期間,武帝數次發病,生病時「癘氣內蒸,身瘡外發」「身生癩瘡,惡疾而死」,反映出其疾病以皮膚病為代表特徵。

在研究團隊看來,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現。此外,通過古基因組分析,北周宇文家族存在心血管類,特別是中風等疾病的患病風險。

xxx3月28日,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在記者會上介紹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考古研究成果。圖源:新華社,李一博 攝

面貌復原 典型東北亞、東亞人長相


此外,研究團隊通過對武帝基因組進行分析,從遺傳學角度揭示了鮮卑族武帝及其家族的族源。團隊發現,北周武帝血統大部分源於古代黑龍江流域的東北亞人群,少部分來源於古代黃河流域的農業人群。

文少卿說,研究中還發現不同地理區域的鮮卑人內部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而這種差異很可能是鮮卑人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與周邊人群長期通婚融合的結果。這為南北朝時期貴族之間「胡漢融合」、中古時期通過民族融合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找到了直接證據。

科研人員還將考古發現的北周武帝墓葬內的多塊人頭骨殘塊進行修復,並以顱骨CT掃描技術對武帝進行了初步面貌復原。通過分析控制頭髮、皮膚和瞳孔色素相關的基因位點後,認為武帝是黑色頭髮、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種建榮說,本次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為確認北周帝陵位置及其喪葬制度、生活習俗等,提供了重要線索和資料。而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是傳統考古與科技分析跨學科深度融合的一次嘗試。

xxx這是3月28日公布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已發表鮮卑樣本的遺傳構成分析。圖源:新華社

◎來源|新華社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失傳2000多年的「扁鵲醫書」找到了,內容至今仍管用
這尊出自三星堆的青銅鳥足神像,印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中國龐大悠久的信史為何世界第一,考古發現背後真正原因
「九九乘法表」 1800年前東漢就已刻在磚上
「中國」兩字,原來最早出自這件國寶!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