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
不打貿易戰了?美方首次闡述對華貿易願景,計畫展開坦率對話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4日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演講,首次闡述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政策願景。她說,美中經貿關係影響深遠,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中兩國如何相處不僅影響兩國本身,也影響全世界。
美媒:發動對華「晶片戰爭」,這是晚期資本主義的病態
按照資本運作的邏輯,美國對中國發動「晶片戰爭」,將影響芯片生產關鍵技術的進步,與中國市場脫鉤,也會影響相關美企未來的競爭力。那美國為何仍採取制裁路線?因為這更容易,而打造一個重視知識的社會要難很多。這正是晚期資本主義的病態。
【犇報社評】綠色恐怖關不住的春風:「中日韓+X」合作
「一個沒有美國的亞洲」還言之尚早,但是「一個沒有台灣」的亞洲卻已成定局。2019年12月底,當綠色政權還沉迷冷戰架構下的「親美、反共,革新保台」格局,以《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將兩岸交流和台灣人民關入「反共國家安全」鳥籠時,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四川成都召開,共同發表一份未來十年的合作展望。為什麼台灣需要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請看文中詳細說明。
中美經貿摩擦 美國假日購物季的隱憂
從感恩節到「黑色星期五」、「網路星期一」,加上耶誕節,美國假日購物季通常持續約一個月。由於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多數美國零售商正設法「消化」關稅成本,中小零售商處境尤其艱難。儘管美國消費者並未明顯感受到價格上漲,但調查顯示八成消費者對關稅可能推高物價感到擔憂。
【犇報社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美國遏制戰略的最後一擊
美國以「國內法」為手段來編派世界秩序,干預他國內政,甚至顛覆當地政權的作為其來有自。但問題其實不在美國主觀上「想幹什麼」,而是客觀上「能幹什麼」?美國將「自由貿易」與「遏制政策」綁在一起的戰略手段,最重要的是美元霸權體系的支配力,開啟了冷戰後美國在世界範圍推行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序幕。美國意圖用香港問題來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不過是在當前世界秩序轉移過程中的奮力一擊,非但對中國的威脅有限,反而揭穿了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等美式價值的假面,提供中國人民反思的借鑑。
從「美國優先」到「連任優先」 中美貿易戰:美方沒贏,中方沒輸
中美貿易戰經過15個月13輪的談判終於在10月10日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川普曾說,「貿易戰好打又易贏」,但從此時達成的協議看來,美方沒贏,中方沒輸。
無效的「極限施壓」、無解的「中美貿易」
近日,美方宣佈將對約5500億美元自華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把中美經貿摩擦推向白熱化。面對自身不斷出現的經濟衰退風險信號、以及來自國際社會的反對聲音,尤其是中國大陸的反制,美方一些人的焦慮感愈發凸顯,以高壓手段快速壓服中國大陸的設想正在崩塌。
哪些美國企業頂風作案?美企開拓中國市場正當時
中美貿易戰開打一年多,從最初的「打不打」到後來的「打多久」,每次的提問都牽動著世界各國的敏感神經。現在人們又將關注點轉向「誰打贏」的問題,從美企對華投資不減反增,以及經濟學家預估美國將迎來一波經濟大衰退,箇中答案不言自明。
【犇報社評】退出中國市場,美國對華遏制政策還走得通嗎?
川普政府從加徵進口關稅、遏制「中國製造2025」,甚至要求美國企業退出中國市場的一連串「組合拳」,頗有擺開對華進行新的冷戰遏制政策的陣勢。 問題是,美國傳統的遏制戰略對今天的中國是否還能行得通?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文安立認為,今天的全球格局也與冷戰時期大所不同,世界格局由兩極對立變為多極共治。 文安立的結論是,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技術變革將使美國傳統的遏制政策不再行得通,尤其對中國這樣不打算與世隔絕的國家來說。
美商務部再次推遲對華為交易禁令
美國商務部19日決定將一項「臨時通用許可」延長90天,再次推遲針對華為及其附屬公司現有在美產品和服務所實施的交易禁令,以避免禁令對美國消費者造成不利影響。 美國商務部當天發表聲明說,自8月19日起的90天內,獲得「臨時通用許可」的美國企業可向華為及其非美國附屬公司出口、再出口和轉讓「特定」和「有限的」產品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