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時炸彈」堰塞湖如何處理?來自汶川大地震後的經驗
堰塞湖主要是自然力量產生,事前很難預防,只能事中防控,事後盡可能降低災損。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兩岸專家學者若能有更多災害防治的技術交流與經驗借鑑,相信一定能增加更多手段應對天災的挑戰,定為人民之福。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潰決,已造成14死、32傷、46人失聯。當日山洪泥水沖進市區的畫面在網上廣傳,震驚全台,究責聲浪四起,綠營中央與藍營地方的政治攻防也如火如荼,爭論圍繞中央未事先溢洪與地方未有效疏散,唯一有共識之處為趕緊處置災民,找出失聯民眾,避免傷害擴大。2008年時,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後,形成至少257處大大小小的堰塞湖,相關處置經驗提供了參考借鑒。
據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資訊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遠因為2024年4月大地震的土石鬆動,直接原因為今年7月薇帕颱風豪雨引發馬太鞍溪上游大規模邊坡崩塌,新生堰塞湖,湖面面積約18公頃、壩高約120公尺,蓄水量約1400萬立方公尺。由於堰塞湖位處偏遠山區深谷,無法運送工程機具,在技術或時效上,以工程手段改變堰塞湖都不可行。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是水利工程學者,也指出堰塞湖結構不如水壩,土壩隨時會滲水、透水,何時垮無人知,不能用爆破或隨便開挖溢洪道,唯一方法就是預警、疏散。此次花蓮縣政府也於9月21日提前疏散民眾,並根據專家學者的模擬紀錄,最後疏散三個鄉鎮、共12村1800戶村民,人數上看約8000人。李鴻源表示,若沒有提前疏散七、八千人,災情恐怕會比大家想得更嚴重。

堰塞湖是非常嚴重的地震次生災害,由地震等原因引起山崩堵截河谷或河床後貯水而形成的湖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形成257處大大小小的地震堰塞湖,具高危險的多達36處,其中位於北川縣城上游約6公里的湔江上的唐家山堰塞湖規模最大,最大蓄水量3.2億立方公尺,對下游威脅最大,當時立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緊急處置。

常見的堰塞湖處理方式有三種:爆破、挖渠以及加固。當時人們能做的主要就是爆破或人工開挖,降低壩體高度或拓寬洩水口,在湖水潰決前減小蓄水容量,降低潰堤時洪水對下游的影響。當時針對可能發生的潰決危機,大陸還部署了三種撤離方案:
1/3潰壩:全市共需撤離15.86萬人,淹沒城鎮面積460.2萬平方公尺;1/2潰壩:全市共需撤離120.16萬人,淹沒城鎮面積5368.6萬平方公尺;全潰:全市共需撤離130萬人,淹沒城區面積6234.6萬平方公尺。由此可見當時災情之嚴峻,需要動員的人力物力之多。

當時排險施工從5月26日開始,最後經專家學者分析模擬,相關負責人於27日確定了「疏通引流,順溝開槽,深挖控高,護坡填腳」的施工方案,以人工或機械挖掘、爆破、攔截等方式來引流或疏通湖道,使其匯入主流流域或分散到水庫的方案,以免造成洪災。
當時由於道路受損,餘震不斷,連連降雨,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大陸甚至投入大型運輸機來運送工程機具來化解險情,由海拔752公尺高開始挖掘,當時湖水水位已達724公尺左右,並以平均每天約2公尺左右的幅度上漲,留給人們的施工時間只有10天左右。

所幸最後原計劃10天的工程,僅僅用了5天時間,就在5月31日提前完成, 挖出一條長近500公尺、寬約50公尺、深約12公尺的洩洪槽,疏通後減少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約5千萬立方公尺,約占總蓄水量的六分之一。後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6月10日左右,唐家山堰塞湖湖面高度降到720公尺至721公尺之間,唐家山堰塞湖危險基本解除。


然而唐家山堰塞湖在洩流後風險並未完全解除,堰塞壩大部分保留,湖體仍存有8000多萬立方公尺的蓄水量,若遭遇暴雨、洪水或滑坡,仍存在潰決風險。徹底清除堰塞壩雖然也被討論,但工程成本與土石處理問題使其不可行。現有治理措施包括:修築防洪堤、疏通排洩水道、新建洩洪洞(長400餘公尺)、加固壩體及整治下游河道。
唐家山堰塞湖等30多座堰塞湖的應急處置,讓大陸對堰塞湖災害防治累積寶貴的經驗和科學研究,梳理了堰塞湖「外部因素→岸坡山體滑塌→形成堰塞壩→上游庫水上漲→堰塞壩潰決→潰壩洪水衝淹→災後恢復」等堰塞湖從孕育到終結的演化過程,建立了整個演化過程的堰塞湖災害防治技術措施體系,為堰塞湖災害系統性防治、特別是事前預防提供了方法路徑和參考借鑒。

學者指出,堰塞湖主要是自然力量產生,事前很難預防,只能事中防控,事後盡可能降低災損。李鴻源也表示,台灣處理堰塞湖經驗不多,未來一定會再發生,目前唯一方法就是預警、疏散。然而,大陸天然地貌豐富多樣,也孕育出許多面對自然災害的科學經驗,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兩岸專家學者若能有更多災害防治的技術交流與經驗借鑑,相信一定能增加更多手段應對天災的挑戰,定為人民之福。

◎兩岸犇報綜合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聯合報、原視新聞網、微信公眾號「中國防汛抗旱」、「河山無言」、「爆破一點通」、「上海市地震局」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一場颱風吹出民進黨「全社會防衛韌性」的虛妄|犇報快評
‧ 一場颱風吹翻了民進黨的綠電政策|犇報快評
‧ 西藏6.8強震 126人遇難、救出逾400人!餘震多達660多次
‧ 決堤77小時後,洞庭湖決口成功合龍封堵,預計花17天排水
‧ 5·12汶川地震十五周年祭 緬懷逝者,致敬重生!(多圖+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