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

二二八親歷者證言:專訪陳明忠(上)

4 年前 / 0 comments

【編按】「二二八事件」發生迄今整整七十年,歷史的真相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檔案的解密而水落石出,反倒因為藍綠鬥爭的尖銳化,特別是兩次政黨輪替而出現了各種版本的解讀,糾纏不休。歷史是事實的反思,所有對事件的詮釋都免不了的要參揉著人的價值判斷,受到個人的視野、立場和黨派性的侷限。本版專訪陳明忠先生,為讀者還原當年二二八發生時陳先生的所見所聞。

《禁書的年代》10:消失的左眼,未曾解開的禁忌

4 年前 / 0 comments

由於長期的政治禁忌,所有左派的書全面禁止,台灣變成一個缺少「左邊眼睛」的社會。台灣的世界觀因此只有一半。其遺毒,至於今。而那種動不動戴人紅帽子,罵人「親共」「大中國沙文主義」的口號,遺傳至今,即使換了執政黨,其實仍可聞到戒嚴的腐味。

《禁書的年代》9:《原權會》和《春風詩刊》

4 年前 / 0 comments

作為詩的最後,它的本意是要激起一種批判,一種反抗。應該說,當時的自己偏執的以為,詩是一種武器,批判的武器,如果有一天,革命來臨,即使詩要被遺忘,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呼喚一個時代的來臨。當時天真而浪漫的革命幻想,當然已經成為昔日黃花,反而是對台灣命運的黑色本質的透視,竟像預言般的,看見最後的歸宿。而我也彷彿看見自己內在,那深隱未顯的安那其的深淵。

《禁書的年代》8:約稿,總在貓鼠之間

4 年前 / 0 comments

這是一個禁書狂賣的黃金年代。書愈禁,雜誌愈禁,愈好賣。特別是在重慶南路的小小攤子上,你只要多去幾次,老闆就會從書報攤的下層裡,抽出幾本雜誌,或一本書說:「剛被禁了,要不要?」

《禁書的年代》7: 要不要跟警總打一架?

4 年前 / 0 comments

雜誌即使被查禁,但市面上還是可以看到。那真是出版的黃金年代。禁一本,賣一本。警總好像暢銷書的催生者。連後來開「阿財的店」的阿財,當時都做了發行商。

《禁書的年代》6:我們來印禁書

4 年前 / 0 comments

看禁書與玩禁忌的愛情一樣,是會上癮的。你越是要查禁,我越是要看。而且越禁越要偷偷摸摸,越偷偷摸摸,越是有趣。現在回想,才知道影響自己最多的,可能不是那些學校規定的書,也不是正經八百的書,而是禁書。沒辦法,禁忌之愛,永遠有致命的吸引力。

《禁書的年代》5:角落裡的馬克思

4 年前 / 0 comments

忽然在一處極低的角落裡,看到「CAPITAL」幾個大字。三大冊的精裝本,書非常老舊,積滿了灰塵,彷彿被擺在角落裡一百年了。我心中狂跳,暗想:媽媽的,不會是他吧?拿出來一看,我的天,竟真的是馬克思的三大卷資本論!

《禁書的年代》4:被查禁的金庸

4 年前 / 0 comments

這形象真太熟悉了,從紅燈區外的小書攤、租書店,到明星咖啡屋,到台大前面的違建舊書攤,他們可能是世家子弟、書香門第、大學才子,只因亂世,最後在街道邊獨坐閱讀,賣書為生。他們的身影,彷彿是一個寂寞的、流離飄蕩的世代的縮影,揹負著被埋沒的身世和故國的舊夢,最終在書堆中,尋找一個歸隱的角落?

《禁書的年代》3:暗娼街的羅曼.羅蘭

4 年前 / 0 comments

那年代找禁書,看禁書,往往也不明所以,只要覺得是好書,便互相傳閱,充滿秘密讀書的快樂。文化自有它的火種,埋在那裡都可以,隱姓埋名都不怕,只要機會,即使只是輕輕一行字,它就會點亮人心中的火光。

《禁書的年代》2:陳映真和《將軍族》

4 年前 / 0 comments

查禁的原因,本身就是禁忌,這就是「禁忌年代」的特徵。「權威」要變成「威權」,就是不容許你問他原因。最後逼得你得猜測他的心思,揣摩他的心思,甚至暗暗討論他的心思,如此才能讓你想得太多,猜疑太多,滿地陰影,最後什麼都不敢做。

第 10 頁,共 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