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漁|綠林盜匪.殖民掠奪──看羅浮宮劫案的另一個視角

By 儲漁 / 2025-10-30 11:46:30 /
文物
帝國主義
摘要:

遠在千里之外的台灣。看羅浮宮的劫案。讀半島電視台記者的隨筆,難免浮想連翩…欲推翻不公不義的壓迫體制單憑個人或少數菁英群體無懼犧牲的英勇,除了徒留美名,令人浩歎是不足以成事的。有綱有領的階級自覺運動,終究是推翻本帝國主義,尋求人類解放,唯一正確的道路吧?!


◎編譯|儲漁

xxx羅浮宮十九日遭竊。圖為竊賊用來打破該博物館窗戶的起重機,在案發後已被警方拉起封鎖線進行蒐證。圖源:法新社

2025年10 月19日,星期天。上午約09:30,位於法國首都巴黎的國際知名博物館羅浮宮(Louvre Museum)上演了一齣舉世震驚的劫案。4名藝高膽大的蒙面客光天化日,遊客不絕,眾目睽睽之下,搭乘半舊貨車,攀登尋常升降雲梯,以鏈鋸破門碎窗,僅費7分鐘左右,便自戒備稱森嚴的羅浮宮二樓,取走八件館藏拿破崙時期鑲嵌珍稀珠寶的冠冕飾物。事後,法國文化部確認被盜的物品包括:瑪麗亞‧艾瑪莉亞王后(Queen Marie-Amelie)和奧坦絲王后(Queen Hortense)珠寶套裝中的一頂王冠、瑪麗‧路易絲皇后(Empress Marie-Louise)佩戴的祖母綠項鍊、歐仁妮皇后(Empress Eugenie)的一枚大胸針,以及其他類似物品。

災難?


國際媒體稱這起極富戲劇性的事件為「法國的災難」(CNN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說:「這是對我們歷史的攻擊」。(Guardian衛報報導)。有些左翼社群則把它視為受壓迫階級剝奪剝奪者的復仇正義之舉。

半島電視台的記者貝倫‧費爾南德斯( Belén Fernández)則將博物館與帝國主義劫掠殖民地的陰暗史相連結,對兩造的極端說法,提出了批判與澄清。

他首先語帶嘲諷地指出,2019年4月發生的巴黎聖母院大火,也曾是令世界各地的政客心碎的災難。然而,他們對以色列在加薩不斷屠殺巴勒斯坦人的殘虐事件卻無動於衷。何況從人類的總體狀況和地球的未來而言,這起無人傷亡的事件與我們正親眼見證由美國支持的以色列軍隊在加薩地帶進行為期兩年的全面種族滅絕相比,所有這些被盜的藍寶石、紅寶石、翡翠、鑽石損失的價值統通加在一起,又算什麼災難呢?。

xxx據聯合國統計,加薩有超過50萬人「距離飢荒僅一步之遙」。圖源:世界衛生組織

殖民掠奪史


至於馬克宏所謂「對歷史的攻擊」我們雖不知其確切所指,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替皇室儲藏珍寶的羅浮宮和氣質相近的精英藝術機構,本身就是不正義的歷史象徵,因為這些皇室成員的財富是靠欺壓工人階級,遑論從前殖民地和其他帝國蹂躪之地竊取藝術品和文物,才得以擴充的。

關於搶劫,《解殖博物館》(Decolonize Museums)的作者,策展人兼學者希姆莉.李(Shimrit Lee)指出,loot(強盜財產)一詞源於印地語「lut」,這是英國對印度的支配而挪用到英語中的語彙。倫敦大英博物館傳統上「展出從印度掠奪來的雕塑以及貝寧的青銅器」,貝寧是位於現奈及利亞的西非王國,於1897年被英國入侵,隨後併入大英帝國。李指出,「法國羅浮宮在19世紀初設立了專門展廳,收藏拿破崙及其隨從人員在埃及掠奪的眾多文物」。

李並寫道,如今「幾乎找不到西方有哪家博物館不收藏來自非洲、亞洲、大洋洲或美洲原住民的文化資料」──這是暴力和掠奪性殖民主義的遺產,其遺毒至今仍影響著世界各地原住民和黑人的生活。然而,「博物館的白牆白燈,卻助長了歷史的健忘症,瞞騙了參觀者以為這種暴力只存在於過去」。

xxx大英博物館官網上展示的部分「中國主題」館藏截圖。圖源:截圖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俠或盜?


週日的珠寶大盜們──面對著白牆白光──甚至有可能扮演半個羅賓漢式的英雄角色。可惜的是,這種浪漫的想像並不符期待,因為這些所謂的羅賓漢們並不是意圖用令人眩目的絕技作為政治文化的表述以對抗歷史遺忘症,而只是想把掠奪來的寶物拆散零賣給那些精通剝削經濟的富人來謀取小利。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 in Scotland)犯罪學講師艾米琳‧史密斯(Emiline Smith)關於這起盜竊案最近的文章中強調,被盜珠寶是「長期殖民掠奪的產物」,被盜寶石來自亞洲、非洲和南美洲,這些地區的「文化和自然資源被系統地掠奪,以充實歐洲宮廷和帝國的財富」。

正如史密斯所說,法國的「殖民辦事處和廣泛的歐洲網絡將這些寶貴的資源輸送給了皇家宮廷和精英收藏家」,所有這些都是在古老的奴隸制的幫助下實現的。這些被輸送的物品中包括一件由達荷美王國被奴役的宮廷藝術家阿卡蒂‧埃克普萊肯多(Akati Ekplekendo)創作的19世紀雕塑,達荷美王國是法國前殖民地,位於今貝南共和國境內(不是1897被英國佔領的奈及利亞南部的貝寧王國)。史密斯指出,「貝南曾多次要求歸還這件雕塑,但至今仍在羅浮宮的會議廳展出」。

xxx觀眾在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複製展上參觀。圖源:新華社,陳斌 攝

雜想


遠在千里之外的台灣。看羅浮宮的劫案。讀半島電視台記者的隨筆,難免浮想連翩…

首先,自然會想起被列強劫掠的圓明園,還有中國因各種原因散落全球各地的奇珍異品,接著,難免想起日據時期台灣民間傳說的俠盜廖添丁,殖民政府視之為匪寇,受壓迫的人民卻敬之為義賊為英雄,為其立廟祭祀,至今香火依然裊裊。於此便連帶想起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關於社會性盜匪(Social Banditry)的論述,欲推翻不公不義的壓迫體制單憑個人或少數菁英群體無懼犧牲的英勇,除了徒留美名,令人浩歎是不足以成事的。有綱有領的階級自覺運動,終究是推翻本帝國主義,尋求人類解放,唯一正確的道路吧?!

xxx圓明園遭八國聯軍火燒後已焚毀,圖為目前樣子。未於原址重建,保留歷史原貌,用意在警事後人。圖源:網路圖片

報導記者簡介


貝倫‧費爾南德斯。曾為《紐約時報》、倫敦書評部落格、《The Baffler》、《時事》、《中東之眼》等許多出版品撰稿。

著有以下著作:
l 《達連隘口:一位記者穿越美洲致命十字路口的旅程》( The Darién Gap: A Reporter’s Journey through the Deadly Crossroads of the Americas)(羅格斯大學出版社,2025年出版)
l 《二十一世紀內幕:被關押在墨西哥最大的移民拘留中心》(Inside Siglo XXI: Locked Up in Mexico’s Largest Immigration Detention Center)(俄勒岡州立大學出版社,2022年出版)
l 《西波利特檢查站:狹小空間裡的隔離》(Checkpoint Zipolite: Quarantine in a Small Place)(俄勒岡州立大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
l 《流亡:拒絕美國,尋找世界》(Exile: Rejecting America and Finding the World )(俄勒岡州立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
l 《殉道者永不死:穿越南黎巴嫩之旅》(Martyrs Never Die: Travels through South Lebanon)(戰爭景觀出版社,2016年出版)
l 《帝國信使:托馬斯‧弗里德曼》(The Imperial Messenger: Thomas Friedman at Work)(Verso出版社,2011年出版)。

◎新聞來源|
Why the Louvre heist feels like justice — but isn’t
Thieves steal ‘priceless’ jewelry from the Louvre in 7-minute raid
Louvre heist: hunt on for thieves after eight ‘priceless’ jewellery pieces stolen
◎編譯|儲漁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紀念「最窮總統」穆希卡 想起台灣的林書揚與陳映真
大英博物館裡,那些失落的瑰寶
義大利歸還5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
流失美國,成功追索!38件歷史文物回家
四大獸首齊聚上海 47件國寶文物海外「歸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