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禁書的年代》10:消失的左眼,未曾解開的禁忌
由於長期的政治禁忌,所有左派的書全面禁止,台灣變成一個缺少「左邊眼睛」的社會。台灣的世界觀因此只有一半。其遺毒,至於今。而那種動不動戴人紅帽子,罵人「親共」「大中國沙文主義」的口號,遺傳至今,即使換了執政黨,其實仍可聞到戒嚴的腐味。
見證武漢台人回不了家 台商蕭永瑞:台灣曾充滿人情味
蕭永瑞來自台北,在她印象裡,台灣曾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但現在島內一些媒體和網路上的話語,讓我覺得台灣變得陌生了,挺無奈的。」她說。「網路上這些不好的聲音,傷的是兩岸同胞的感情。老百姓的願望真的很簡單,就是希望疫情儘快結束,兩岸同胞都平安。」
《禁書的年代》9:《原權會》和《春風詩刊》
作為詩的最後,它的本意是要激起一種批判,一種反抗。應該說,當時的自己偏執的以為,詩是一種武器,批判的武器,如果有一天,革命來臨,即使詩要被遺忘,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呼喚一個時代的來臨。當時天真而浪漫的革命幻想,當然已經成為昔日黃花,反而是對台灣命運的黑色本質的透視,竟像預言般的,看見最後的歸宿。而我也彷彿看見自己內在,那深隱未顯的安那其的深淵。
赴陸旅行遇疫情 索性留在大陸找工作
今年24歲的程啟濤來自嘉義市。原本他打算當年春節前返回台灣,但是不曾想,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原來的安排。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他來到了位於南平市武夷新區尋找工作機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至今尚未返回台灣。
從台灣去到大陸 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本身又有強大的製造業體系,在此基礎上,兩岸各自的優勢可以結合起來。來大陸發展,台灣年輕人就會擁有過去老一輩未曾有過的機遇。儘管有競爭、有挑戰,但絕對值得來好好地一展拳腳。
有窯的地方我都想去 赴陸追求陶藝的台灣人李詩維
李詩維把自己對柴燒陶瓷的癡迷形容為「對火的著迷」。2015年,她辭去在台灣的工作,來到北京,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工藝美術博士學位。她說,「我對中國傳統陶瓷非常嚮往,我的人生一定要有一段時間來到大陸。」
不畏台灣反中氛圍 四位台灣人在大陸的「2020難忘瞬間」
有台幹、有台商二代、有歌手,回顧剛剛過去的2020,四位生活在大陸的台灣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這一年的動人瞬間,深深刻進他們的心裡,永難忘懷。
《禁書的年代》8:約稿,總在貓鼠之間
這是一個禁書狂賣的黃金年代。書愈禁,雜誌愈禁,愈好賣。特別是在重慶南路的小小攤子上,你只要多去幾次,老闆就會從書報攤的下層裡,抽出幾本雜誌,或一本書說:「剛被禁了,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