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禁書的年代》2:陳映真和《將軍族》
查禁的原因,本身就是禁忌,這就是「禁忌年代」的特徵。「權威」要變成「威權」,就是不容許你問他原因。最後逼得你得猜測他的心思,揣摩他的心思,甚至暗暗討論他的心思,如此才能讓你想得太多,猜疑太多,滿地陰影,最後什麼都不敢做。
《禁書的年代》1:買下第一本禁書
【編按】知名作家楊渡因聽聞禁書年代可能重來,為讓更多人回憶台灣過去那段禁書的歲月,與偷讀禁書的快樂,分享自己過去寫的〈禁書年代〉一文。因文長,分成十一天刊載於作者社群平台,犇報經作者同意轉載分享。
網紅登陸 台灣主播的「修煉秘笈」
過去十幾年間,台灣女孩朱慧寧為了從小以來的創業夢,去過很多地方,嘗試過不同行業。四年前,她的夢想終於在海峽彼岸的廈門,藉由互聯網生根開花。如今,朱慧寧已是擁有20萬粉絲的網紅主播,她創辦的MCN公司還在兩岸簽約有2500名主播。
大陸鄉村建設的台灣身影
有不少台灣建築師、企業家穿過海峽、帶著「發現美的眼睛」,來到福建的農村,腳踏田埂,用共同的語言講述鄉村多樣的故事。據介紹,截至目前已有68支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200多名台灣鄉村建設人才,在福建31個縣的117個村莊提供陪護式服務,培育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建設模式。
「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側記
近年來,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邀請兩岸青年、專家學者、基層工作者相聚永泰,研討如何開展兩岸鄉村振興領域合作。對於台灣青年林智遠來說,參與鄉村振興,最大的成就感來自當地人的認同。5年時間,他的團隊匯聚了來自兩岸的民宿愛好者,他的腳步也遍佈了八閩大地。
防風固沙養牛羊 台商周大順內蒙古創業記
「我出生在農村,長大後做了工業,可心裡一直想著農業的事。『退休』後機緣巧合來到這裡,達成了心願。」年逾花甲的周大順本可在台北過著兒孫繞膝的愜意生活,卻為實現埋藏心底多年的願望,來到大陸北方農村,經營起一份事業。
漫步雲端 疫情下的兩岸文化交流
以攝影大師郎靜山命名的「郎靜山青少年藝術獎」創立於2018年,台灣啟英高中學生陳冠宏的攝影作品《戲曲之子》,在2020「郎靜山青少年藝術獎」滬台攝影交流展上榮獲了金獎。受疫情影響,頒獎儀式採用視頻連線方式分別在上海和桃園同步舉行。
台灣創客 兩岸交流「擺渡人」
一個偶然的機會,阿丹來到雲南麗江,「當時覺得環境真好,就是我想找的地方。沒想到一待20年,在這裡圓了在台灣沒能實現的夢想。」11年前,洛克思以「台商二代」身份來到廣東東莞,在父親經營的工廠裡做事。豈料第二年工廠倒閉,背負債務的他成了「負二代」。短暫消沉後,2017年,洛克思與合夥人成立夢行悟空文化創意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