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2021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出爐 大陸91所高校468個學科上榜
10月28日,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佈2021年度學科排名,中國大陸91所高校共468個學科入圍榜單。清華大學的教育學和北京大學的工程技術學科分別位居世界前10,表現出一流大學的強勁實力。中國大陸高校共有29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99個學科進入世界前200位。中國大陸高校在物理學、電腦科學、工學等學科入圍數量較多,表現出當前中國大陸在學術上的研究強項。其中共12所高校有學科入選世界前100名。
台灣人蕭永瑞:共同抗疫的決心和力量
疫情期間,滯留湖北台灣人達1700餘名,八成以上為臨時來鄂探親、出差、旅遊人員。蕭永瑞及時與大陸各級台辦溝通,轉達台灣人需求,為感染新冠肺炎的台灣人加油打氣,為滯留台人傳遞疫情防控資訊,不斷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並為台灣人早日返台發聲。據了解,很多滯留在湖北的台灣人都曾投身抗擊疫情的志願工作,用實際行動展現出與武漢人民並肩戰鬥、同心抗疫的決心和力量。
中國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台灣人黃金週出遊瞭解「新大陸」
受疫情影響,今年中秋、大陸國慶假期,很多在大陸的台灣人沒能回台與家人團聚。面對8天長假,不少台灣人選擇出遊,去「解鎖」大陸更多風景。25歲的廖劭桓來自台灣桃園市,為了能在今年中秋、大陸國慶假期深度瞭解四川,廖劭桓早早約好了同事和朋友,9月30日就乘坐高鐵趕到了成都。在四川遊玩的幾天,廖劭桓每天不忘給家人發照片和小短片。
「欲救台灣,先救祖國」 台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跡攝影展線上開幕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75周年,「綠水青山待我還——台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跡攝影展」線上展覽開通儀式25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散落在台灣各地及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大量與台灣同胞抗日相關的遺址、遺跡,既是台灣同胞抗日歷史的重要載體和見證,也是歷史上日本對台灣進行侵略和殖民統治罪行的鐵證,為今人及後代瞭解那段歷史提供了最直觀的實物資料。
越來越多台灣青年跨海奔陸打拚
有一群台灣年輕人,跨過淺淺的台灣海峽,在大陸踩下奮鬥足跡,展開火熱青春。有人在大陸實現靠音樂工作的夢想、有人從「愣頭青」變成「過來人」、有人赴武漢求學,現在希望畢業後留在大陸就業。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大陸20個省市已批准設立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累計逾萬名台灣青年在基地和示範點實習就業創業。
【犇報專題】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追蹤報導
【犇報專題】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追蹤報導
‧ 兩位台灣人的海峽論壇「心語」
‧ 福建:台人登陸第一家園
‧ 兩岸民間交流邁入「雲時代」
‧ 台灣青年暢談大陸創業機遇
‧ 兩岸公益人的「跨海守望」
「登陸」讓青春更精彩——台青廖劭桓
來自台灣桃園的廖劭桓畢業於台北大學,2018年大學畢業後毅然走出「小確幸」,自加壓力到大陸「闖天下」。來之前還有點緊張的廖劭桓,到昆山後發現這裡「非常熟悉」:台資工廠、台灣菜館、台資銀行,甚至問個路都能碰到台灣老鄉,一切都讓他有種回家的感覺。
麻糬夫婦的海峽情緣
林發偉將做好的一盤麻糬遞過來,妻子魏金燕分裝好,擺入櫥窗。這家福州鬧市裡的「兩岸夫妻店」生意紅火。多年前,福州女孩魏金燕去台灣探親,與在糕點店工作的台灣青年林發偉相識相戀。魏金燕返榕後,兩人開始了跨越海峽的七年「異地戀」。每年,林發偉都來大陸三四趟,看望魏金燕和她的家人,每次總會帶台灣小吃作伴手禮,麻糬必在其中。
台企提供職缺助力扶貧
蘇現佳是廣西人,曾常年在外地打零工。4年前,經扶貧幹部介紹,他來到平果超能電子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為照顧貧困員工,該公司給每位貧困戶的月工資額外增加300元人民幣,並積極為單身員工申請廉租房,組織相親聯誼活動。近年來,廣西台企立足自身特點,主動融入大陸扶貧事業。目前有6家台資企業被授予「就業扶貧車間」稱號,共吸納近千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楊惠姍的「上海琉璃工房」 為世界玻璃藝術「走近」中國搭座橋
《楊惠姍的蘭花》由台灣琉璃藝術家楊惠姍和英國玻璃藝術家科林•里德連袂創作,分別在上海和倫敦完成。9 月5日,這件作品「合體」亮相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成為《玻璃時代的一縷光》英倫窯鑄玻璃藝術聯合展的點睛之作。借助這件作品和這個展覽,台灣文化界知名人士楊惠姍、張毅再次表達了為世界玻璃藝術「走近」中國搭橋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