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太
中國空間站的機械臂有多厲害?
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指出,中國空間站的機械臂是第一個具有艙外爬行功能的機械臂。空間站機械臂是中國第一條大型、預備長期在軌運行的機械臂,由7個關節、2根臂杆、2套延長件、2套末端執行器及相機、1套中央控制器及肘部相機組成,按照3+1+3構型形成整臂。空間站機械臂本身就是一個高智慧型機器人,它具有明亮的眼睛——視覺系統,具有觸覺神經——也就是末端執行器上面的好多感測器,具有頭部和尾部——末端執行器,還具有靈活的關節。機械臂擁有精確操作能力和視覺識別能力,既具有自主分析能力,也可以由太空人進行遙控。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未來歡迎外國太空人聯合飛行
2009年時,美國尚未頒布《沃爾夫法案》阻擋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曾有大陸網友在網上提問:「國際空間站何時輪到我們中國人上去?」如今,有網友翻出當年的貼文,大喊現在已經不用了,因為中國有自己的空間站!
發射圓滿成功!中國空間站迎接首批太空人進駐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太空人送入太空。這是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19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祝融號火星自拍成功!中國發佈首批科學影像圖
6月11日,大陸國家航天局公佈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著陸點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國印跡」和「著巡合影」等影像圖。大陸發佈首批火星科學影像圖,意味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圓滿成功。
「太空之吻」!中國空間站首單「快遞」派送成功!
5月30日清晨5時01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在成功發射約8小時後,中國航天器的「浪漫之吻」再度在太空上演,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順利實現了快速交會對接,中國空間站時代的首單「快遞」也就此派送成功!
中國成功登陸火星後,與美國差距還有多大?
在火星探測領域,中國還是初次到訪者。現在進行的包括對於火星表面的岩石成分、土壤、地質和大氣構成等基礎研究,是探測火星必須要做的必修課。而美國已經是屢次到火星「串門」的行家,因此在火星上工作內容肯定比中國要深入和豐富。但總體而言,中美在火星探測技術的差距正在縮小。
八分鐘詳解天問一號登陸火星之秘辛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中國大陸「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登陸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地區,是繼美國後全世界第二個將探測器成功送上火星的國家。大陸科普影音團隊「迴紋針PaperClip」受大陸頻道《東方時空》邀請,參與製作科普「天問一號」探測器登陸火星的過程與秘辛,用淺顯易懂的動畫解釋天問一號抵達火星並成功登陸得解決哪些問題?讓觀眾只需要花不到八分鐘,就能初步認識中國這次的火星探測計劃。
「天問一號」探測器於2020年7月23日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於2021年2月10日完成火星捕獲後進入環火軌道。「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完成「環繞」火星任務後,成功帶著「祝融號」火星車登陸火星,正式開啟中國人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西方媒體炒作「中國火箭失控威脅」 專家表示造成傷害的可能性極低
近日西方媒體集體炒作「中國火箭殘骸失控威脅」,美國國防部也在5日聲稱正緊盯長征五號B火箭的飛行軌跡,但在確定殘骸的墜落地點前尚未考慮對其進行攔截。中外專業人士一致認為,火箭造成地面傷害或人員傷亡的可能性極低。
中國人的「太空母港」 天和核心艙開啟中國航太新征途
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圓滿發射成功,中國載人航太工程開啟新的征程。這是2019年7月19日天宮二號目標飛行器自太空返回地球家園後,中國人在太空建造的「新家」。作為空間站的核心艙段,核心艙是空間站的主要控制節點,是未來空間站的指揮控制中心,可說是中國人的「太空母港」。
【犇報專題】全球探月競爭時代來臨
中國探月計劃引來全球關注,人們在再度聚焦中國航太發展的同時,也聯想到全球多國當下紛紛展開的一攬子探月專案。在中國嫦娥系列飛船探月不斷取得進展的同時,美、歐、俄、日、印、以等月球計劃也在以各自不同的步伐展開。那麼除中國航太計劃之外,國際其他六大探月專案的進展情況如何?請看犇報專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