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你知道嗎?大陸各地穆斯林民眾仍在歡度開齋節
每年的6月5日是穆斯林開齋節,又稱肉孜節。中國大陸各地信仰穆斯林的群眾以多種方式歡度這一節日。 這一天,新疆的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群眾則以多種方式歡度肉孜節這一傳統節日。
外媒走進新疆採訪紀實
大陸新疆反恐政策爭議,7月中旬台灣「中央社」製作了一份比較圖表,內容是來自各國駐聯合國大使對大陸新疆政策的兩封立場完全相反的信函,一方是譴責,一方是支持。 譴責信函發自歐洲、北美洲約22個國家,支持信函則包括拉丁美洲、亞洲與非洲等37個國家。其中,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支持大陸新疆反恐政策的包括許多穆斯林國家。 這些現象與數字背後都在提醒著我們探問,歐美發達國家對大陸新疆地區反恐政策的指摘到底有多少真實性?
「免費午餐」造福中國大陸貧困鄉村學生
讓孩子在學校吃得營養又安全,是很多人關心的事。近年來,中國大陸政府推出免費營養餐計畫,讓眾多貧困地區的學生感受到「免費午餐」帶來的放心與溫暖。 大陸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已覆蓋所有國家級貧困縣。在遼寧、廣西、雲南,不少地區通過自建學校食堂、發放營養包,保障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身體上的健康。 截至2018年底,滿含溫度和愛意的營養餐,已經惠及3700萬名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
中國大陸巨變下科學家的創新之路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複製;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利用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獲得世界上迄今最精確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 這些科學研究不僅有利於中國,也造福於世界;而這些科學成果背後的中國大陸科學家和中國科學院,既是中國大陸巨變的親歷者,也是中國大陸發展的推動者。
雲南啟別村打造藏區鄉村旅遊
啟別村位於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的塔城鎮,當地52戶村民大多為納西族,此外也有藏族、傈僳族和彝族,是一個多民族多元共生的村落。啟別村所在地的塔城鎮自唐代開始設立神川都督府,由於啟別村位於交通要道上,自古便是重要交通節點,這使得村民不怕生也好客,有利於發展鄉村觀光。
老人與鱷的距離 長江邊「活化石」的守護者
佘世珍一家住在安徽省宣城市周王鎮紅洋村的紅星水庫邊,這裡是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星保護點,有20多條野生揚子鱷。 從1982年就與揚子鱷結緣的佘世珍說道:「37年跟它打交道,已經養成一種習慣。只有我有一口氣,我都要好好照顧揚子鱷。」
「以人為本、核心是人」 上海智慧城市示範區長啥樣?
上海身為中國大陸最先進發展的城市,一直扮演先行示範的角色,可說明日中國城市發展,可從今日的上海看出端倪。 臨汾社區以人為核心打造智能社區,在變革試行上,首先迎來的並非想像中的科技生活,反而是將智能社區打造為對弱勢友善、老有所養的社區。
中國大陸最大遊牧民族步入馬背新生活
正值開學季,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民烏力吉德力格帶著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身著蒙古袍,騎著兩匹馬穿過城市的高樓大廈到學校報到。這段影像受到網友熱捧,一度登上著名社交平台微博熱搜榜榜首。 「雖然已經在城市定居,但是不想讓孩子忘記騎馬的傳統,這是蒙古族的一種儀式。」烏力吉德力格說。 在越來越現代化的內蒙古,牧區孩子們開學第一天,騎馬到校正成為一種時尚。蒙古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馬文化沉寂多年後,正以多姿多彩的全新形式回歸草原。
70年,中國大陸孩子身高呈現「上揚曲線」
剛一開學,山東師範大學學生公寓服務中心主任武捷就遇到了「成長的煩惱」:高個子學生越來越多,今年又要改裝幾張床。 中國大陸70年來,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國民膳食營養結構更加均衡;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覆蓋城鄉,中國人的身體素質顯著提高。
70年,中國大陸農民占比少了五成
「新市民」李國祥來自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村,他身上折射的是中國人口70年大變局——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 1949年中國大陸有5.4億人,其中農村人口占比89.36%;2018年,大陸人口已近14億,農村人口占比卻降至40.42%。這意味著,70年,中國大陸農民占比減少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