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潮流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到底差在哪?
動不動就聊「民族性」是一種很low的思考問題方法,我們現在說的德國人的民族性,什麼嚴謹、科研能力強等等,都是最近一百年才吹出來的。事實上在一百五十年前,全世界對中國的印象也不咋地,又窮人又多,既愚昧又守舊,直到最近一些年才有改觀,可見除了一些萬年不成器的國家,所謂的民族性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教育水準變來變去的。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遠離爆款網紅書,找回閱讀的意義和價值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可避免對閱讀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手機閱讀能否替代書本閱讀?爆紅的大眾書又能否替代經典著作?在作者看來,所有的經典都指引人找到自己的路,所以,讀經典絕對不是一個高大上的抽象命題。有人告訴我,他在手機上只能忍受滑拉四下就讀完的文章,再多拉一下就沒興趣了,深刻的就更看不下去了。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它側面反映出經典閱讀越來越被邊緣化,其意義與價值越來越不被人認知的事實。
前美國國務卿柯林.鮑威爾:一個戰犯和帝國主義者
柯林.鮑威爾生涯的「事蹟」,其一生作為,恰好是執行美國對第三世界一系列的侵略暴行:1960年的越戰、1980年尼加拉瓜內戰支持右翼軍隊、1989年入侵巴拿馬,以及1992年的伊拉克戰爭。左翼之聲的兩位報導者,揭示了這段歷史紀錄。
鄭鴻生:為何台灣是全中國推行國語最成功的方言地區?
國民黨在台灣的做法是:針對戰後新生代從小學強力推行國語教育,完全不管方言母語,有如日本殖民政權當年對乙未世代之所為。此舉很有成效。但問題在於,這樣的語言教育下學會的國語,兩者仿佛是兩種互不相干的語言。這種國語和方言母語之間的疏離構成了後來分離主義者主張的所謂「台灣話不是中國話」的心理基礎,台灣人就一步步走上了自我疏離母體文化的道路。
巨大爭議背後 : 「小粉紅」與中國青年思潮的十年劇變
小粉紅是一個過程,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寂靜的個人主義與「去政治化的政治」,重新接納了集體、國族、歷史主義、社會主義等維度。面向未來的問題是:生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粉紅一代究竟是會發展為崛起的一代還是淪為迷茫的一代?
潘朵拉文件:資本主義的本來面目
資本主義發展之初,在本國之外透過海外殖民地的物質搾取,以至於產生的環境破壞,在15世紀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之初,即是常態,並非只有今日的逃稅避產之行。衛報記者George Monbiot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說明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正是資本主義的「本來面目」。
撐起世界工廠的農民工 正迎來世代變化的城鄉進退挑戰
2020年新生代農民工占比達到50.1%,從事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占比大幅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稱呼引起了廣泛熱議。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作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在新時期,農民工又能給鄉村帶來怎麼樣的發展契機?
楊振寧百歲生日演講:緬懷老友,〈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同途〉
楊振寧作為知識份子,不埋首於學術象牙塔中,而將自身科學專業與影響力貢獻國家、奉獻社會,體現出愛國愛民愛鄉愛土的情懷。犇報特刊登楊振寧致詞全文,以饗讀者,見識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與典範。
想不到!大富翁原本是設計來揭露資本主義壟斷的黑暗面
在大富翁風靡全球之後,卻鮮少人知道,這款遊戲的原始版本中除了有我們熟知的壟斷模式之外,還有一個繁榮模式(Prosperity)。開發者伊莉莎白·瑪姬希望最後的贏家是普通的民眾百姓,而不是瘋狂斂財、一家獨大的大地主。
向資本開刀?如何理解中國這波政策「大優化」?
人類文明遠沒有到終點,需要探索。全球的實踐已經說明,資本的邏輯不僅不能化解人們的博弈困境,反而會導致更為惡化的博弈選擇。中國以科學優化為手段,社會整體崇尚科學與實踐,排斥謊言謬論,對幼稚空洞的理論忽悠早有警惕。比起美國,中國更能引領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