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智庫報告倡議支持和平統一!台獨該清醒面對現實了!|海外通訊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報告,公開建議華盛頓轉向支持和平統一,這一轉變對「台獨」叫囂者無疑是醍醐灌頂,他們應該清醒地面對新的現實!而對台灣民眾來說,這份報告敲響警鐘:美國正在重新計算利益,台灣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醒地面對現實局勢。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報告,公開建議華盛頓轉向支持和平統一。圖源:網路圖片10月14日,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operation)國家安全研究部國際安全與防務政策中心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穩定美-中競爭關係》(Stabilizing the U.S.- China Rivalry)指出:「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蘊含著爆發全面軍事衝突、經濟戰爭和政治顛覆的風險,也意味著世界兩大強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破壞在氣候和人工智能等問題上達成全球共識的可能性。因此,緩和這種競爭對美中兩國乃至全世界而言都是一個關鍵目標。」
報告的作者認為,即使在激烈競爭的背景下,也有可能在幾個具體領域找到有限的穩定機制。他們針對總體穩定以及三個議題領域──台灣、南海和科技競爭──出了具體建議。
美國可操作防止危機升級、避免衝突的穩定路徑
作者指出,台灣是美中戰略競爭中最具危險性,但也最具可管理性的議題之一。儘管中美雙方在政治目標上根本對立,對中國而言,台灣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民族復興的核心利益;對美國而言,台灣是印太地區的關鍵節點,牽涉防務同盟體系與全球科技供應鏈(尤其是半導體)。儘管如此,在「防止危機升級、避免衝突」層面,仍存在可操作的穩定路徑。
要成功地穩定台灣問題就必須為北京創造最大限度的激勵,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來實現終極目標。短期和中期的穩定措施必須採取以下步驟:1、令中國始終面臨最嚴峻且不可預測的戰爭風險;2、避免採取明顯挑釁行為迫使北京方面出手;3、提供充分的政治保證使北京安心採取耐心策略;4、降低突發軍事對抗或意外事件風險;5、建立政治與軍事溝通機制以解決持續存在的分歧與危機隱患。
中美競爭的政治漫畫。圖源:Craig Stephens繪在廣泛的政治和戰略信號傳遞領域,報告提出下列三項建議:
一是美中雙方應通過相互傳遞信號建立互信,表明彼此均不秉持在近期根本顛覆台海現狀的意圖。具體措施可包括:雙方就避免衝突所需願景發表共同聲明,並就遵守台海問題穩定性基本原則達成協議。例如美方可聲明不支持「台獨」、不尋求海峽兩岸永久分離、不反對和平統一;中方則可重申和平統一為首選方案,闡述實現統一的可行路徑,並明確使用武力僅作為《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極端情形下的最終選項。
二是雙方應著力維持高層官員就台灣問題的持續深度對話,以防突發情況。在首項建議基礎上,美中可建立高級官員定期對話機制,就相關議題溝通彼此的關切、和解危機。例如雙方可增強軍事行動透明度,提前通報重大軍事部署、對台軍售或政策調整等動態,避免戰略誤判。
三是各方──美方需協同盟友與伙伴──應持續強化對破壞穩定行為的威懾力。中方可清晰闡明對美國與台灣言行的紅線,明確越線行為可能引發的反制措施;美方則可聯合國際社會傳遞多邊信號,表明任何公然侵略或極端脅迫行動(如封鎖、禁運)都將使中國面臨國際社會的孤立。
如果第一類政治保證足以讓北京和華盛頓滿意,那麼短期內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作者提出以下兩項:
一是授權建立與高層官員及軍事領導者聯動的第二軌道對話機制,重點探討戰略與作戰層級議題,並作為正式渠道中斷時的可靠後備溝通路徑。當前美中在台灣問題上的官方交流受限於政策立場約束,而一系列第二軌道對話則可促成超越官方互動局限的深層理解與潛在解決方案。
二是美中應維持現有軍事溝通渠道,並探索強化兩軍交流與危機溝通聯絡的新路徑。儘管兩軍已建立通信機制、行為規範及危機溝通管道,但這些渠道往往難以有效運作,且北京常在危機時期切斷聯繫。儘管如此,雙方仍應在有效的第二軌道對話成果基礎上,持續維護並進一步加強這些溝通機制。
蘭德公司的報告提出一個更為大膽的方案:美國可以平衡對台灣的承諾,同時利用其影響力確保台灣不會加劇與大陸的緊張關係,也不會破壞兩岸安全穩定。儘管美國無法完全掌控台灣的活動,但通過提供軍事支持和事實上的延伸威懾,實際上對台灣仍具有影響力。基於此,美國可以對台灣施加潛在約束力,限制其破壞美國所倡導的現狀的行為。
圖為2015年9月24日,為迎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華盛頓,華盛頓主要街道兩側插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美利堅合眾國國旗。圖片來源:新華社台灣是美國重要但非至關重要的利益
就在蘭德公司報告發表之前約20天的9月25日,美國智庫專注國際事務和政策的昆西研究所(Quince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也是美國研究中國安全、中美關係和東亞國際關係領域最傑出的學者之一邁克爾·斯韋恩(Michael Swaine,中文名:史文)在研究所的網站上發表兩份重磅報告。第一份報告題為〈台灣:美國一項重要但非至關重要的利益〉(Taiwan:An Important But Nonvital U.S. Interest)解釋了為什麼台灣應被視為美國一項重要但非至關重要利益,因此,不足以證明為之與中國開戰是合理的。第二分報告題為〈超越戰略模糊:在不承諾戰爭的情況下支持台灣〉(Beyond Strategic Ambiguity:Supporting Taiwan Without A Commitment To War)詳細闡述了美國政策的主要特徵,該政策旨在過渡到一種美國立場,即能夠排除中美之間發生戰爭可能性的同時,支持台灣並創造一個更穩定的西太平洋環境。史文在報告中對美國長期以來的對台政策提出了顛覆性的挑戰,核心論點是:美國必須摒棄為台灣與中國開戰的風險,轉向一種非干預主義的「戰略清晰」政策,以確保西太平洋地區的穩定和美國的根本利益。
第一份報告認為,台灣是美國一項重要但非至關重要的利益,不是一個值得美國為了保衛而與中國開戰的利益。此外,美國能否獲勝也不確定。台灣必須是一項真正至關重要的利益才能證明這種風險是合理的。
雖然阻止中國對台灣的攻擊並防止一場可能破壞東亞穩定的地區戰爭非常重要,但那些主張美國不惜一切代價保衛台灣的人,誇大了台灣的戰略價值和中國對東亞的軍事威脅。
釜山習川會,習近平與川普時隔6年後再度會面。圖源:新華社,黃敬文、申宏 攝台灣既不是美國確保一個穩定、繁榮、對美國經濟和政治參與開放的亞洲的能力的核心,也不是美國反對中國在亞洲稱霸的關鍵節點。中國主要通過政治視角看待台灣。北京尚未表達出併吞台灣作為墊腳石向區域稱霸的意圖。此外,擁有台灣也不會賦予中國那種能力。
作為戰爭可能性的替代方案,一項真正基於利益的華盛頓政策應包括一系列不涉及任何美國軍事干預來支持台灣的努力。這包括針對中國的威懾和再保證政策、對該島加強軍事和其他形式的援助,以及旨在鞏固盟友對台灣安全承諾信心的行動,如果這些政策成功,它們可能會帶來美中關係的改善、台海兩岸的持續和平,以及在兩岸深化接觸並採取互惠行動、朝著政治變化允許解決分歧的那一天邁進灣的自由才得以維護。
最核心的考量在於戰爭風險和道德成本。史文計算了美中衝突的災難性後果:一場全面戰爭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損失約10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10%),台灣經濟可能遭受40%的GDP損失,同時造成數萬甚至更多士兵傷亡的風險,以及核升級的恐怖可能性。
作者尖銳地提出,考慮到衝突中有限的利益,一場可能導致數千美軍士兵喪生的戰爭,比「失去」台灣本身將給美國帶來遠為嚴重的道德損害。因此,維護美國作為一個民主朋友的道義責任,不應延伸到不必要地冒著與核武大國開戰的程度。
最後,針對「信譽陷阱」的擔憂,史文指出,美國對台灣沒有正式的條約義務。如果美國能夠恰當地向日本和韓國等條約盟友提供再保證,這些盟友和其他國家不應將台灣最終落入中國控制視為對美國安全信譽的重大打擊。作者總結,由於現有「戰略模糊」政策承認美中可能開戰,在軍事力量對比對美國日益不利的趨勢下,繼續推行這一政策已經變得過於危險,且與美國避免戰爭的根本利益不符。
「戰略模糊」與美國避免戰爭的根本利益不符。圖源:兩岸犇報,AI生圖美國必須摒棄為台灣與中國開戰的風險
第二份報告闡述了華盛頓如何在從「戰略模糊」過渡至「戰略清晰」的過程中,依然有效威懾北京對台北的脅迫,同時排除美國為防衛台灣而直接進行軍事干預的可能性。
報告建議,美國在短期至中期內應繼續維持對台的戰略模糊政策,同時為未來可能的「非干預主義」政策轉型做好必要準備。具體措施包括:
1、政治再保證與重振「一個中國」政策: 華盛頓必須明確聲明反對台北採取任何單方面行動以實現正式獨立,同時努力重振正在受到侵蝕的「一個中國」政策的可信度,以安撫北京。史文指出,美國在過去幾年裡對「一個中國」政策的侵蝕,已使北京嚴重懷疑美國尋求無限期地維持兩岸分離。
2、加固盟友信譽: 美國必須重申對日本和韓國等條約盟友的安全承諾,同時鼓勵和支持日本國內那些尋求緩和對華緊張關係的人士,以降低鷹派觀點的影響力,使日本相信新政策將減少台海衝突的危險。
3、強化威懾能力: 必須增強台灣自身的自衛能力以及鄰近條約盟友的防禦能力,確保對中國使用武力構成足夠的軍事威懾。
4、採取經濟和外交舉措:推動與台灣公司的互利貿易和技術交流,並將台灣的高科技能力(如半導體生產)轉移到美國和西方國家,以降低台灣經濟對美國的至關重要性。同時,與中國啟動注重結果的戰略對話,尋求緩和雙邊緊張局勢。
在上述準備工作逐步完成後,美國總統應明確宣布:美國不會為保衛台灣而與中國開戰,但將以其他一切可能的方式支持台灣,並促進有利於改善兩岸關係的積極發展。
韓國釜山習川會,兩人閉門會談約一小時四十分鐘。圖源:新華社,黃敬文、申宏 攝本報吿所主張的政策路徑之所以可行且更具可取性,根本原因在於:在這一準備階段,中國以武力挑戰美國威懾、攻打台灣的可能性相對較低。這主要出於兩方面考量:第一,動武風險與成本極高;第二,北京並無迫切的時間壓力。
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另一種可能性——即便台北與華盛頓沒有採取任何明顯的挑釁行動,北京或許仍會認定和平統一的窗口正在關閉,因而決定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另一些觀察家則推測,中國設有統一的「時間表」,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希望在任期內完成統一,以鞏固其歷史地位。
然而,目前並無確鑿證據表明北京認為統一台灣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習近平迄今唯一一次明確提及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是在2049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期願景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年之際。習近平曾多次指出,屆時完成民族復興應包括「解決台灣問題」。
從實際政策來看,北京對台灣採取的軍事、經濟與外交壓力雖持續加大,但更體現出一種「戰略耐心與靈活性」的長期方針,意在通過漸進式施壓促使台北重啟政治談判,並同時威懾華盛頓避免軍事介入,而非立即訴諸武力。
在政治層面,華盛頓為削弱北京對台灣動武動機所作的努力正在失效,原因有多方面。首先,「一個中國」政策作為安撫北京的基石,其可信度已被大大削弱。美國政府及眾多鷹派安全顧問愈發傾向於公開支持台灣,使得北京深疑華盛頓是否仍願意接受哪怕是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史文說,他近年來與中國學者的交流以及中國官員的公開表態均顯示,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的真正目標是無限期維持兩岸分離,並阻止任何通向統一的政治或其他努力。
圖2022年8月3日上午,台灣統派團體到立法院抗議,拉起「美國不要干涉中國內政」的白布條。圖源:兩岸犇報與此同時,台灣的政治演變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憂慮。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拒絕與大陸建立任何形式的政治聯繫,而傾向於維持他們所認知的「事實獨立」現狀。北京視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推動漸進式「去中國化」與尋求國際承認為主權國家的舉動為嚴重挑釁,而華盛頓對此幾乎未作勸阻。作為回應,中國顯著加大了對台軍事威懾,在島嶼周邊展開系列演訓與部署,並頻繁進行兩棲登陸演練,試圖以此向台北與華盛頓傳遞警告信號。
這些因素表明,無限期維持現行「戰略模糊」政策的風險正急劇上升。這一政策已無法準確反映美國在避免捲入台海戰爭方面的利益評估。隨著軍事與政治態勢的演變,以及台灣危機的升級潛勢加大,美國必須重新審視其戰略定位。「戰略模糊」若繼續執行,可能導致誤判與衝突,而應在條件成熟後,轉向一種能明確排除美中因台灣問題而陷入戰爭可能性的「戰略清晰」政策。
邁向非干預主義的美國政策,旨在降低盟友的焦慮,勸阻北京與台北採取冒進行動,並推動台灣盡可能強化自身防衛能力與社會韌性。此舉不僅能減少中美爆發戰爭的風險,還可能激勵兩岸採取有助於緩解台海緊張、重新開啟政治對話的舉措。
然而,若無法順利轉向非干預主義,或選擇無期限維持現有戰略模糊,則幾乎可以肯定,未來的風險與代價將更加嚴峻。
台灣並非美國值得為之冒與中國爆發大戰風險的核心利益。若此觀點能在政策層面獲得貫徹,並輔以實際的戰略準備,那麼在未來三年內啟動過渡進程,將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然而,若現政府仍無法確立清晰而連貫的印太政策方向,那麼任何實質性的非干預政策轉型(若發生),恐怕都將不得不留待下屆政府來完成。
美國戰略高層已意識到不可能全面戰勝中國
從蘭德公司最新的報告的深層背景來看,明顯可以看出,美國戰略高層已經意識到,全面戰勝中國的能力已經不再存在。因此,美國的策略發生了轉變,認為中美關係應該擺脫「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即「你得我失」的對抗局面,轉向「有限控制競爭」的方式。這意味著,美國開始考慮支持中國提出的和平統一方案,而將台灣問題視為「可以交易」的議題。這一轉變不僅標誌著美國戰略的調整,也提醒台灣民眾要更加清醒地認清當前的局勢。
蘭德公司作為一個非盈利的智庫,長期為美國政府和軍方提供政策諮詢。雖然其建議不等同於美國政府的政策,但這些建議通常具有前瞻性,往往在多年後成為現實,因此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報告中,蘭德公司特別強調,美國應放棄把中國視作「必須摧毀的敵人」,像對待曾經的蘇聯那樣,而應該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過去,美國試圖通過意識形態輸出、顏色革命、經濟制裁、甚至軍事衝突來顛覆中國,但事實證明,這些非戰爭手段並未能夠讓中國屈服。
2008年,歐巴馬政府提出「重返亞太」戰略,當時美國深感如果不阻止,中國的崛起將無法遏制。然而,由於多種原因,這一戰略並未徹底落實。到2025年,中國在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已經具備與美國博弈的實力。因此,蘭德公司最新的報告建議美國改變對待中國的策略,不再試圖複製冷戰時期戰勝蘇聯的方式,而是應採取共存、有限競爭的態度,避免全面衝突。
圖為2023年5月3日,反台獨反介入聯合行動抗議美國軍火商來台販售戰爭。圖源:兩岸犇報,陳迅 攝報告指出,台灣、南海和科技競爭這三大問題,可能成為未來中美關係的「火藥桶」。在「有限競爭」的框架下,蘭德公司提出了「穩定衝突」的解決方案。
然而,最為棘手的問題還是台灣。中國始終視台灣問題為核心利益,關乎國家主權和合法性,而美國則長期保持模糊戰略,既不承認台灣獨立,也不允許中國改變現狀。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台灣問題的平衡正在逐漸偏向失控的方向。
台灣問題幾乎沒有談判的餘地。報告建議,美國應放棄一貫堅持的模糊戰略,明確支持中國的漸進統一方案。
簡言之,蘭德公司的最新報告建議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軟化立場,明確表示不支持台灣的「永久分裂狀態」,並支持中國追求和平統一的方式。這一戰略轉變意味著美國放棄了過去對台灣的模糊態度,可能在未來某一時刻對中國的和平統一給予支持。無疑,這一轉向是美國政策的重大變化,顯示出美國對美中競爭潛在風險的深刻認識。
2024年,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反台獨反介入聯合行動與台灣人民守護民主正義連線共同舉行「反IPAC破壞台海和平穩定」抗議行動。圖源: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蘭德公司最新報告之所以提出這一建議,一方面是因為美中競爭的加劇,令雙方爆發衝突,尤其是核戰爭的風險無法忽視。雙方如果發生衝突,可能會造成數百萬甚至千萬人的傷亡,財政損失更是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只有承認對方的核心利益,才能將競爭限定在可控範圍內。報告強調,美國應該優先進行可控競爭,而不是追求政權更迭,這一政策十分務實且符合現實。
不過,報告中的這些建議在川普政府任內(2025年至2029年)的落實可能性較低。美國共和黨鷹派普遍認為這些建議是「軟弱的表現」,而今年美國剛剛通過的《台灣增強威懾法案》強化了對台灣的模糊政策。因此,儘管報告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實際政策變動可能會受到制約,尤其是在當前美國政府的強硬立場下。然而,這份報告的出現表明,美國內部的戰略分析師已經開始意識到台灣問題的複雜性,願意探索和平統一的可能性,這一轉變對「台獨」叫囂者無疑是醍醐灌頂,是他們應該清醒地面對這一新的現實的時候了!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台灣正從美國的「棋子」演變為「棄子」|海外通訊
‧ 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科技快速崛起令美國擔憂
‧ 美國學者苦口婆心:美國在亞洲贏不了中國,不如採取平衡戰略
‧ 為台灣而戰?中國對和平統一有信心,不會隨西方媒體起哄而動搖
‧ 花俊雄:和平統一的希望未到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