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矛盾難解,歐洲迎來噩夢,中歐合作成為新出路!|海外通訊
美國川普上台後,歐洲迎來了「鐵幕」倒塌以來最可怕的噩夢。今年是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對於歐盟而言,如今正是擺脫美國控制、自行規劃未來的絕佳機遇。美歐裂痕持續擴大,中歐深化合作正當其時!美歐矛盾難解,中歐合作成為新的出路!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美國川普上台後,歐洲迎來了「鐵幕」倒塌以來最可怕的噩夢。2月14日,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講話,就民主、移民等問題抨擊歐洲。萬斯聲稱,歐洲當前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內部,「歐洲正逐漸背離它一些最根本的價值觀」。他點名批評了德國、歐盟委員會、瑞典以及美國最親密的盟友英國。萬斯的發言在會場引發震動。
歐洲的主流看法是,萬斯講話與以往歐美在重要政策上持一致立場形成鮮明對比,這反映了當前跨大西洋關係的緊張。目前,歐美在烏克蘭危機、貿易政策和北約防務支出等問題上分歧明顯。眼下,川普政府可能對歐洲採取更嚴厲貿易措施,包括加徵關稅,要求歐洲承擔更多防務成本等,這些都將對歐美關係帶來衝擊。

2月16日,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在閉幕式上哽咽說出「這場會議是歐洲的一場噩夢」時,他的淚水不僅是對個人職業生涯的告別,更是對歐洲安全困境的絕望控訴。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會議上的強硬表態、川普政府赤裸裸的「交易型外交」,以及歐洲國家在俄烏問題上的邊緣化,共同構成了這場「噩夢」的底色。
2月17日,歐洲多國領導人在巴黎舉行緊急會議,旨在傳遞出歐洲團結一致的信息,並對美國做出回擊。17日的會議標誌著歐洲朝著制定統一戰略邁出了一步,歐洲人可以去追求更大的戰略自主權。專家表示,美國現在處理俄烏衝突的態度180度轉彎,令歐洲「很受傷」。美國最近的行動已經造成美歐跨大西洋關係面臨「意識形態和戰略上的分歧」。美國的做法將會削弱歐洲的地位並損害其長期安全。美歐過去偶爾出現的裂痕總是可以修補,但即將到來的衝突可能會永遠改變跨大西洋的性質。歐洲未來應更多考慮和規劃自主道路。法國《費加羅報》援引一名外交官的話說:「對一些最擁護大西洋主義的歐洲國家來說,已經到了非常艱難的和美國脫鉤的時候了。」
歐洲是時候做出未曾想像的選擇了
目前,斷言誰將是川普第二屆任期真正的贏家和輸家還為時過早。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然而,毫無疑問,歐洲的地緣政治地位已經大不如前。川普總統在與普京總統通話前甚至未與歐洲領導人開展磋商或發布提前預警。這表明,即使在地緣政治利益受到威脅時,歐洲也已經變得無足輕重。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創始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教授在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歐洲是時候做出未曾想像的選擇了〉(It's Time for Europe to Do the Unthinkable)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為了恢復歐洲的地緣政治地位,唯一的方法是考慮以下三個未曾設想過的選項:
首先,歐洲應該宣布願意退出北約(NATO)。一個被迫將5%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用於國防預算的歐洲是一個不再需要美國的歐洲。2024年,歐盟和英國GDP總和的5%相當於1.1萬億美元,與美國在2024年的8240億美元國防預算大致相當(現實中,歐盟和英國在2024年的國防開支總和約為4100億美元)。到最後,歐盟不需要真的退出(北約)。但只有可信地威脅退出才能喚醒川普(以及美國副總統萬斯、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迫使他們尊重歐洲。相比之下,歐洲人在川普採取了挑釁行動後依然堅持留在北約,給世界留下的印象是他們正在舔踢到他們臉上的靴子。

讓世界上許多人感到震驚的是,歐洲人並沒有預料到會陷入這樣的泥潭。思考地緣政治的一個首要原則是,必須時刻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打算。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歐洲所有的戰略思考都建立在最理想的條件下,即美國是一個完全可靠的盟友,儘管人們已經見識過川普的第一任期,以及他曾威脅讓美國退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聯盟。
歐洲大陸曾經誕生過梅特涅、塔列朗與季辛吉這樣的戰略家,但在烏克蘭問題及其長期影響上,歐洲的戰略思維卻如嬰兒般幼稚。
與俄羅斯達成新的戰略大談判
如果梅特涅與塔列朗(或者戴高樂)今天還活著,他們會建議歐洲採取未曾設想的第二個選項:與俄羅斯達成新的戰略大談判,雙方均選擇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許多有影響力的歐洲戰略家都會對這些建議感到猶豫,因為他們堅信俄羅斯對歐盟國家構成了真實的安全威脅。是這樣嗎?
俄羅斯人是最高段位的地緣政治現實主義者。他們清楚,無論是拿破崙的軍隊還是希特勒的坦克,都不會再次開進莫斯科。歐洲人看不出來一個如此明顯的矛盾,一方面為俄羅斯無力擊敗烏克蘭(一個戰前擁有3800萬人口、2024年GDP約為1890億美元的國家)而欣喜若狂,另一方面又宣稱俄羅斯才是歐洲(一個擁有7.44億人口、2024年GDP約為27萬億美元的大陸)的真正威脅。俄羅斯人很可能樂於同歐盟達成公平的妥協,尊重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現有的邊界,並在烏克蘭問題上達成現實的妥協,不威脅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
從長遠來看,當俄羅斯與一個獲得戰略自主的新歐洲重新建立起某種戰略互信之後,烏克蘭將逐漸成為連接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的橋梁,而不是爭議的焦點。布魯塞爾應該感到慶幸,相對來說,俄羅斯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大國,而不是正在崛起的大國。如果東盟那樣相對較弱的地區國家組織都能與中國這樣的崛起大國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那麼歐盟肯定有辦法與俄羅斯建立更好的關係。

與中國達成新的戰略契約
這便引出了未曾設想的第三個選項:歐洲與中國達成新的戰略契約。同樣,外交政策界的另一個基礎性知識是,地緣政治(geopolitics)這個詞由地理(geography)與政治(politics)組合而來,不是沒有原因的。美國面臨的地理現實(與中國隔太平洋相望)加上華盛頓對維持霸權支配地位的衝動,解釋了美國對中國的敵視態度。有什麼地緣政治上的壓力曾導致歐中關係落入低谷?歐洲人愚蠢地相信,盲目地忠於美國的地緣政治優先事項會給他們帶來豐厚的地緣政治紅利。恰恰相反,他們被美國一腳踢到臉上。
歐美關係的變化是推動歐盟對華政策趨向理性務實的主要原因。歐盟開始更加明白,無論是自身經濟發展、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世界多邊主義國際秩序,還是應對氣候變化,解決地區和全球性問題,中國的作用都更加凸顯,對歐盟來說也都更為重要。歐盟已經深刻認識到,經濟是一切的基礎,沒有堅實的經濟發展作支撐,所謂的「再武裝」、歐洲主權、戰略自主等都將淪為空談。

美歐矛盾難解,中歐合作成為新的出路!
現在,歐盟已經自絕於俄羅斯,未來歐俄經貿關係很長時間內恐難以恢復;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不確定性和破壞性上升。作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市場開放度高、機遇多、規模大、可預期性強,只要歐盟摒棄意識形態優先的所謂「去風險」心態,就一定能發現更多的投資和貿易上的機遇,從而有力促進歐盟的經濟發展。
同樣,在美國單邊主義橫行的時代,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前所未有,中歐在這方面也應該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包括共同維護世界貿易組織的權威性、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共同推進地區和全球熱點問題的解決等等。只要歐盟摘掉有色眼鏡,以客觀務實的態度看待中國,中歐全方位合作前景可以說是海闊天空。
第10000列列車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等待發車。圖片來源:新華社.6bfac593e04cdf4e.jpeg)
第10000列重箱折列接車儀式現場。圖片來源:新華社.31e7751ecc7871eb.png)
在1月20日至24日的達沃斯論壇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致辭中也提到,歐盟「必須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以找到符合雙方利益的解決方案」。她還表示,應該將中歐建交50周年視作與中國互動和深化關係的機會,未來如果有可能的話,應該擴大中歐之間的貿易和投資聯繫。
中國與歐盟互為重要貿易伙伴,經濟高度關聯,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雙方要做彼此發展道路上可信、可靠的合作伙伴,這不僅符合兩國自身利益,也有利於世界的穩定與繁榮。
今年是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對於歐盟而言,如今正是擺脫美國控制、自行規劃未來的絕佳機遇。中國支持歐洲邁向戰略自主,致力於與歐盟攜手構建多極世界。美歐裂痕持續擴大,中歐深化合作正當其時!美歐矛盾難解,中歐合作成為新的出路!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202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美歐分裂公開化與全球多極化
‧ 中國「三箭齊發」應對川普關稅戰|海外通訊
‧ 川普關稅戰損害美國在全球貿易、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
‧ 從美元霸權論中美博弈的根本原因|海外通訊
‧ 川普關稅戰損害美國在全球貿易、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