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宿|台灣如何塑造和平未來?與其「兵推」不如正視「和平統一推」(上)

By 張安宿 / 2025-11-19 16:01:08 /
兩岸
和平統一
反戰
摘要:

台灣同胞應主動參與「和平統一」過程,以理性協商掃除未知的恐懼;而「和平統一推」則是具體的行動,讓台灣同胞從自身生活出發,參與「和平統一」的設計與實踐,在歷史轉折中成為命運的主人。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導言


本文面向台灣同胞而寫。長久以來,台灣主流政黨規避政治責任,刻意掩蓋「和平統一」的積極意義,壟斷對「人民意願」的詮釋,沒有人願意說清楚「統一後的狀況,取決於統一前談了什麼」,肆意驅趕台灣民眾在恐懼中模糊表態。

本文主張,台灣同胞應主動參與「和平統一」過程,「軟和平統一」提供務實的途徑,以理性協商掃除未知的恐懼;而「和平統一推」則是具體的行動,讓台灣同胞從自身生活出發,參與「和平統一」的設計與實踐,在歷史轉折中成為命運的主人

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上篇以邏輯推論「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最終的合理歸宿,針對「武力統一」、「獨立」與「維持現狀」的討論,都是在延誤「和平統一」契機。下篇則從過程、工具與人民層面,提出相對於「兵推」與「和平推」的「和平統一推」,提出具體主張與實踐路徑。本文為上篇。

xxx支持金門成為非戰的永久和平非軍事區。圖為金門模範街2018年的景致,兩岸「國旗」相互輝映。圖源:中時新聞網,李金生 攝

台灣如何塑造和平未來?與其「兵推」不如正視「和平統一推」(上)
終局、迷霧與方向:為何要把討論重心放在和平?


◎作者|張安宿(退休大學國文教師、退役老兵)

一、終局邏輯:統、獨、維持現狀終歸於「統一」


台灣社會內部有關兩岸未來的走向,長久以來圍繞在「統一」、「獨立」與「維持現狀」。這三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分別聚集各自的支持群體。然而,實事求是來看,這三條路並非真正彼此平行,而會在現實條件的作用下逐步匯流。表面上看似不同的選項,最後都會以「統一」為同一個終點。

首先,「統一」路徑本身可以分為和平與武力兩種形式。「和平統一」依賴政治協商與制度安排;「武力統一」則是以軍事手段促成政治結果。但最終結果都是「統一」。

「獨立」路徑理論上也能分為「和平獨立」與「武力獨立」。然而,在當前國際現實與兩岸力量差距下,「和平獨立」並沒有操作空間與實現條件,而若「台獨與外部勢力」採取「武力獨立」即「以戰爭推動建國」,會直接觸發大陸設定的「武力統一」條件,其結果仍以某種形式的「統一」收場。如此一來,「獨立」的嘗試最終只會導向「武力統一」,仍然回到「統一」。

至於「維持現狀」,這一選項在政治語言上雖然充滿安定意味,但從歷史與國際變化的角度來看,現況不可能真正靜止。內部政治變化、外部地緣壓力、經濟結構與民意流動,都會使現狀逐漸偏移。當現狀出現變化,勢必重新落在「統一」或「獨立」兩條路徑上,而這兩條路徑又最終都導向「統一」。因此,所謂「維持現狀」其實只是一段過渡期,而非可長可久的終局。

xxx1979年,人民日報刊出《告台灣同胞書》全文。圖源:人民日報

二、認知迷霧:台灣社會對統、獨、維持現狀的盲點


前文指出「統一」、「獨立」與「維持現狀」終歸於「統一」,而台灣社會對三條路徑各有盲點,形成認知偏差。

支持「統一」的台灣同胞普遍認為,在當前國際局勢與兩岸實力對比之下,「和平統一」或「武力統一」的主導權與選擇權都在大陸,台灣方面政府與人民既無權介入,也不被允許參與相關協商。這種認知使「統一」的概念在台灣社會中呈現出一種消極與無力的氛圍,彷彿「統一」是一場只能被動接受的歷史結果,而非可以共同塑造的政治過程。

支持「維持現狀」的台灣同胞往往過度依賴穩定的假象。他們傾向相信現況能自動延續下去,彷彿「維持現狀」是一種不需成本的自然狀態。然而,在實際運作上,任何政治現狀的維繫都需要主動投入政治智慧、資源與策略。否則,「現狀」終將因外部壓力或內部變化而改變。

至於支持「獨立」的台獨份子與幫兇,他們長期陷入如「義和團」般的「邪教」意識形態陷阱中,支持者相信,透過政治口號、民意動員與國際宣傳,便能在不流血、不經戰爭的情況下實現建國目標。而且作夢一般高估外部勢力的支持意願,也幼稚一般高估內部社會的承受能力。

綜觀而言,三條路徑之所以最終會歸於「統一」,不僅是外部條件的推動結果,也與內部對自身路線的錯估與想像有關。當三個路徑的支持群體都對各自的可行性抱持過度樂觀或過度消極的態度時,歷史的推力便會朝著最強勢與可行的一方集中,這正是「統一」在現實結構中逐漸成為也必然成為終點的原因。

xxx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會面。 圖源:總統府官網

三、把握契機:從「武力」焦慮轉向「和平」設計


終局趨勢已明,邏輯、現實與歷史驅力均顯示,無論起點是「統一」、「獨立」還是「維持現狀」,都將走向「統一」。這無關政治立場好惡,而是現實條件的推導結果。

在這個前提下,再進一步觀察大陸的政策表述,可以發現「和平統一」一直是其倡議的方向;「武力統一」則是針對「台獨」情勢的回應,是手段而非主動目標。從這種政策出發,可以理解大陸的政策思維是「以和平為主體,以武力為備案」。

大陸在公開論述中再三強調,「武力統一」是針對「台獨」分裂行徑迫不得已的反制,用以遏阻外部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勢力,其目的仍是為了創造「最終的和平統一」,而非造成廣泛且長久的動盪並波及「非獨」同胞。尤其是,任何理性的分析都指出,這條路徑的代價是兩岸人民所不願見到的,正因如此,我們更應全力避免其發生。

換句話說,「和平統一」始終是堅定的目標與終點。

於是,本文整理出以下3個推論:

【推論一】從長期結構觀察,「統一」、「獨立」與「維持現狀」三條路徑最終都導向「統一」,但具不同過程與條件。

【推論二】「統一」是以「和平統一」為主、「武力統一」為輔;前者為戰略目標,後者為應對手段。

【推論三】即便出現「武力統一」,終將以「和平統一」結束。

綜合前3個推論,可以做出第四個推論:

【推論四】兩岸關係極大化走向「和平統一」。

若台灣同胞能順著前文的推理,進而理解並客觀認同【推論四】,那麼台灣同胞就不應該在「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問題上持續糾纏。

xxx圖為1993年4月27日,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圖源:維基百科

其次,即便「台獨」觸發的「武力統一」出現,但若將「武力」視為過程、「和平」視為終點(一如【推論三】),則討論兩岸關係的重心不應放在武力衝突的可能性上,而應放在和平的形成機制上。今日台灣社會輿論、政壇與學界長期圍繞於「會不會武統」、「強化社會韌性」、「引入外部勢力」等問題,其實是劃錯了討論的重點。真正值得深入探討的,不是衝突的形式,而是和平的結構。

既然從推理結構上來看,「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最終的合理歸宿,那麼在策略層面上,討論與準備的重點也應該集中於「和平統一」這一路徑。相對地,「武力統一」不過是針對極端情勢的備案手段,而「獨立」或「維持現狀」則屬於不具現實條件的假議題。台灣社會若仍在「非和平統一」議題上反覆耗費社會精力,不僅無助於問題的實質推進,反而會模糊主要方向,延誤能夠主動塑造和平條件的契機。台灣同胞若真要為自身的長遠安定負責,就應該把智力與資源集中於「和平統一」的制度設計與過程管理,而非浪費在「拖延」的心理安慰上。

於是,本文可以整理出第五個推論:

【推論五】台灣方面針對「武力統一」、「獨立」與「維持現狀」的討論,都是在延誤「和平統一」契機。

將從過程、工具與人民層面,提出「和平統一推」的具體主張與實踐路徑。

(未完)

◎下篇|張安宿|台灣如何塑造和平未來?與其「兵推」不如正視「和平統一推」(下)

◎作者|張安宿(退休大學國文教師、退役老兵)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張安宿|中秋佳節賞《問月》,祝願兩岸中華民族團圓、團聚、團結
張安宿|歷經三十年滲透,「台灣主體性」正在吞噬台灣的美好
程志寰|兩岸政治和解也是國民黨與其支持者的和解
鄭麗文出席秋祭 百年老黨的青天白日仍散發餘暉|犇報快評
台灣正從美國的「棋子」演變為「棄子」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