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友好與「亞洲世紀」的來臨|海外通訊

摘要:

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將迎來兩個重大時刻:首先,將見證世界歷史上西方主導時代的終結;其次,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大國的復興。在當今世界格局中,歐洲代表過去,美國代表現在,亞洲代表未來。而亞洲的未來取決於中印兩國的發展。

【犇報編按】


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將迎來兩個重大時刻:首先,將見證世界歷史上西方主導時代的終結;其次,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大國的復興。預計在2047年至2049年左右,中印兩國將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我們將看到所謂「亞洲世紀」的來臨。

中印兩國都是數千年的文明古國,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長達2000年,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共存互鑒,共同構建東方文明的基石。近代以來,中國從康有為、梁啟超到孫中山、毛澤東,印度從泰戈爾、甘地到尼赫魯,都從不同角度表達「亞洲團結」的意願。中印兩國領導人深知「亞洲世紀」的前提是中印友好合作。

在當今世界格局中,歐洲代表過去,美國代表現在,亞洲代表未來。而亞洲的未來取決於中印兩國的發展。國際機構普遍認為,到2050年,中印經濟有望占全球經濟總量的一半。儘管中印在地緣政治上存在衝突,但如果中印關係不僅僅等於邊境問題,雙方關係還是健康的,中國仍然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印度仍然積極參與金磚國家,中印兩國也仍代表全球南方發聲。

新加坡印裔著名學者馬凱碩認為,過去我們從複製西方經驗中受益,但現在西方思想已不再適用於一個從單極變為多極、從單一文明變為多元文明的世界。中國儒家的「和而不同」、「推己及人」,和印度《奧義書》中的「世界是一個家庭」,都是「世界大同」的東方智慧,將是中印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指南。

xxx

中印友好與「亞洲世紀」的來臨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迎來了兩個重大的時刻:首先,我們將見證世界歷史上西方主導時代的終結;其次,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大國的復興。這個大勢不是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謂的「歷史的終結」而是「歷史的回歸」。

回顧世界歷史過去2000年中的1800年裡,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始終是中國和印度,只是在過去的200年期間,歐洲和北美因掌握了工業革命的先機才開始騰飛。過去200年由西方統治世界是歷史的反常狀態。隨著中印兩國分別在1978年和1991年改革開放,經濟開始快速發展,預計在2047年至2049年左右,中印兩國將復興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屆時我們將看到世界走出反常、回歸正常,這就是人們所謂「亞洲世紀」的來臨。

「亞洲世紀」的理想、「亞洲團結」的理念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印兩國人民毗鄰而居,古有往來互鑒之情,近有患難與共之交,現有共同復興之業」。兩國都是數千年的文明古國,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長達2000年,千百年來,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共存互鑒,共同構建了東方文明的基石。近代以來,兩國同受列強的欺凌。中國在1842年鴉片戰爭敗於大英帝國被迫割地賠款,直至1945年經過8年的浴血抗日獲得最終勝利,才解除百年的屈辱;印度則在1849年全境被大英帝國占領直到1947年才獲得獨立。中國在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45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且正奮力奔向第二個百年目標:2049年建國百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印度在1991年推動經濟自由化,經濟開始快速騰飛,並瞄準2047年躋身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面對這樣的大趨勢,人們開始談論中印「成對崛起」。

半個世紀前,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預見「亞洲世紀」的到來。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尼赫魯在獨立前夕接受中國中央社駐新德里的記者獨家專訪時曾說:「印度與中國攜手,亞洲就有了保障。」「亞洲世紀」的理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近代亞洲許多國家被殖民時期的「亞洲團結」的理念。中國從康有為、梁啟超到孫中山、毛澤東,印度從泰戈爾、甘地到尼赫魯,都從不同的角度和意義上表達了「亞洲團結」的意願和意義。

xxx1952年5月16日中印友好協會成立。圖源:維基百科

1988年12月21日,鄧小平會見來訪的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語重心長地談到中印兩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及其重大意義,他說:「中印兩國不發展起來就不是『亞洲世紀』。真正的『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是要等到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才算到來。」他強調,「中印兩國如果發展起來了,那就可以說我們對人類做出了貢獻。」在這個偉大的目標下,發展中國家應該改善相互之間的關係,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中印兩國尤其應該這樣做。

xxx1988年12月,鄧小平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圖源:人民網

事實證明,中印經濟實力的增強有利於雙方經貿合作的發展。中國其他領導人如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在許多場合也一再表示,中國希望自己發展得好,也希望印度發展得好。中國對印度所取得的建設成就感到高興,希望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不僅對中印兩國人民是好事,因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正是兩國人民長期為之奮鬥的目標;而且對亞洲和全世界也是好事,因為這有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利於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進程,有利於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也曾說,「印中走到一起是亞洲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作為亞洲最大的兩個國家,印中在維護亞洲和平穩定、實現亞洲繁榮振興方面擁有共同利益;理應攜手合作。印中合作也將為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貢獻東方智慧和東方力量。

中印兩國領導人對於「亞洲世紀」的理念是有共識的,也深知「亞洲世紀」的到來,中印兩國友好合作是其前提。新中國成立時,印度是第一個給予承認的非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認為,「總的來說,印度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一千年來是如此,今後一千年一萬年,我相信也將如此。」上世紀50年代是中印友好關係的黃金時期,最突出的表現是兩國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此後50年裡,中印關係並非一帆風順,既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有烏雲密布的季節,甚至有過暴風驟雨的時刻。兩國關係坎坷曲折,很不理想。

中印在地緣政治上的競爭與衝突


中印之間在地緣政治上存在著競爭和衝突的因素,在邊界問題、西藏問題和中巴關係等方面存在著爭端和分歧。其中邊界問題是困擾中印關係大半個世紀來的最大問題,其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它並非一個單純的領土問題,還涉及到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人民感情等問題。

xxx中印邊界問題示意圖。圖源:網路圖片

中印邊界長約2000公里,分為西、中、東3段,從未正式劃定過。由於雙方對邊界線的不同看法,爭議地區涉及到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西段為3.3萬平方公里。中段有2000平方公里。東段有9萬平方公里。但印度繼承英帝國主義殖民印度的衣缽,頑固堅持中印只存在3.8萬平方公里爭議區。圍繞邊界爭端,1962年10月中印兩國爆發了邊境戰爭。解放軍取得重大勝利後,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主動後撤至「麥克馬洪線」以北地區,印度趁機派兵重占。印度對爭議地區採取「占領即占有」策略,在「麥克馬洪線」以北地區和中印邊境西中段地區一有機會就多搶多占,幾十年來製造了不少新的爭議和熱點地區,造成雙方邊防部隊經常在實際控制線附近發生摩擦和對峙。

近幾年,中印兩軍在邊界地區武裝對峙規模越來越大,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烈度越來越強。2017年6月洞朗對峙事件,持續了71天,特別是2020年6月加勒萬谷、班公湖對峙,造成雙方重大人員傷亡,這兩次武裝鬥爭,中印兩軍重兵前置,大有戰爭一觸即發之勢。

xxx2020年6月中印士兵在加萬谷爆發衝突,部分印度士兵被俘虜。圖源:推特Galwan Valley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與印度的軍事力量都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兩國都擁有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這不僅意味著兩國威懾和防御對方的能力得到加強,同時也意味著即使是打一場常規戰爭,對兩國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將是一場難以承受的巨大災難,戰爭所付出的高昂代價將大大超過任何地緣政治上的收益。兩個大國之間任何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甚至衝突的可能性都會對國內的經濟發展戰略產生極其嚴重的不利影響。

xxx圖為解放軍在中印邊界的巴勒萬河谷行軍禮。 圖源:秦晉觀天下

中國對解決邊界問題的態度是明確的,不相信用武力強行占領有爭議的領土能使邊界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邊境戰爭中打勝之後單方面宣布停火,並主動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的主要原因。印度主動挑起邊界衝突的可能性也不大,這不僅是因為中國的整體軍力和戰略威懾能力更加強大,還因為這將使印度承擔巨大的風險。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印在邊界地區發生有計劃的、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邊界問題一時可能很難解決,但雙方可以先達成一些總的原則,並產生願在邊境地區保持和平安寧而不發生任何衝突,這最符合兩國的利益。

xxx2014年9月18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印度外長蘇什瑪·斯瓦拉傑在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共同見證下簽署諒解備忘錄,中方開放一條新的進入西藏自治區的印度教徒朝聖之路。圖源:新華社

亞洲的未來取決於中印兩國的發展


如果中印關係不僅僅等於邊境問題,雙方關係就還是健康的。無論如何,中國仍然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印度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並且是第二大股東,印度仍然積極參與金磚國家、俄中印三國機制和「上海合作組織」,在20國集團中,中印兩國代表全球南方發聲。所以中印兩國還有廣泛的共同利益,雙方還有很多合作空間。印度唯一失策的是參加《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多年談判,卻在最後關頭撤出。

xxx2023年金磚峰會,圖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巴西總統魯拉(左一)、南非總統拉瑪佛沙(中)、印度總理莫迪(右二)、俄羅斯外長拉夫洛夫拍大合照。圖源:新華社

目前《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美、加、墨三國之間的貿易總額剛剛超過2.3兆美元,歐盟27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總額為2.3兆美元。相比之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15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總額則達到2.5兆美元,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人口23億、占世界的30%,GDP達38兆美元占世界總量的29%。這一統計數據可以說明為何該協定覆蓋市場的增速要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

2009年,中國的零售商品市場規模為1.8兆美元,而美國為4兆美元。然而,到2019年,即川普發動貿易戰兩年後,中國的規模已擴大到6兆美元,而美國則為5.5兆美元。RCEP的前程無量,它預示著亞洲將在21世紀重返世界舞台中央。新加坡印裔著名學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認為,亞洲的未來將由RCEP四個字母,而非QUAD(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四個字母來書寫,印度考慮再三之後重新加入RCEP的概率是很大的。

xxx新加坡印裔著名學者、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圖源:網路圖片

馬凱碩認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在亞洲,而亞洲經濟增長最快的是中國、印度、東盟(CIA,China、India、ASEAN)。2000年美國的經濟總量是中國的8倍多,但現在只有1.5倍左右。2000年印度的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10,現在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東盟國家也做得很好,2000年日本經濟規模是東盟的8倍,但現在只是東盟的1.5倍,到2030年,東盟的經濟規模將超過日本。中國14億人口、印度14億多人口,東盟人口近7億,總計超過35億,幾乎占到世界人口的40%。2000年CIA國家的35億多人口中,中產階級總人口僅為1.5億,但到2020年,這個數字增長了10倍,達到15億人。到2030年,這個數字可能達到25億至30億人。亞洲現在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產階級人口,這也意味著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將在亞洲出現,亞洲將會是人們尋求發展的地方。正是這樣的統計數據解釋了為什麼世界其他地區認可「亞洲世紀」正在出現,而西方仍然拒絕接受這個現實。

xxx印度對中國的人口趕超。圖源:網路圖片

2020年,亞洲國家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一,超過北美國家和歐洲國家。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house Coopers International Limited)預計,到2050年,世界五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將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和巴西,其中有三個是亞洲國家。21世紀的特質肯定會與之前的兩個世紀截然不同。在當今世界格局中,歐洲代表過去,美國代表現在,亞洲代表未來。而亞洲的未來取決於中印兩國的發展。

中國和印度是亞洲兩個新興而又古老的經濟體。過去20年,中印兩國的GDP占全球的18%,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6%。國際機構普遍看好中印兩國的經濟發展前景,認為到2030年,兩國經濟總量可能占全球的1/3,到2050年,中印經濟有望占全球經濟總量的一半。

亞洲將成為21世紀新的全球化發動機


在《亞洲的21世紀》(The Asian 21st Century)一書中,馬凱碩呼籲亞洲各國在亞洲世紀到來之時,應努力構建互信,積極擁抱全球化進程,通過發展實現亞洲的現代化。他認為,「當下,亞洲在全球化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強有力地維繫著多邊主義。在未來的發展中,亞洲國家應該增強文化自信,在全球化過程中發揮更強的領導作用」。這是其「亞洲復興」思想的直觀呈現,也在提醒世界,過去人類歷史進程中由歐美等西方國家主導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亞洲將成為21世紀新的全球化發動機」。

xxx2023年1月31日,印度安拉阿巴德,佛浴節傳統集市。圖源:視覺中國

在馬凱碩看來,在過去的幾百年中,西方列強曾經以不同的方式統治或者主導國際秩序,就像一般意義上所認為的19世紀是歐洲世紀、20世紀是美國世紀一樣,特定的歷史階段都曾經被貼上西方的標籤。這是馬凱碩多年來秉持和呼籲的基本觀點。在大變局下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亞洲國家要有自己的思想,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放棄對西方模式的心理依賴。21世紀需要亞洲國家承擔起全球化領導者的責任,為化解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信任赤字和治理赤字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馬凱碩認為,既然是「亞洲世紀」,我們亞洲人就必須開始提供智慧引領。過去我們複製西方的思想,搬來西方的道路,我們從「拿來主義」中受益。但是複製時代已經過去了,屬於亞洲人的創造時代已經到來。但是,很多亞洲學者對西方思想和道路有一種奴性的依賴,他們熱衷引用西方的出版物、西方的思想、西方的事物。的確其中有很多想法在過去是舉世無雙的,但是現在,坦率地說,這些思想已經不再厲害了,也不再適用於一個從單極變為多極、從單一文明變為多元文明的世界,我們必須應對前所未有的多樣性。

xxx2022年10月22日,印度新德里,人們聚集在老城區的一個市場。圖源:視覺中國

尤其是現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印兩個亞洲大國,對新的世紀,對新的國際關係的發展,應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亞洲世紀」這個概念,對於亞洲國家,在未來國際關係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一點上,中印雙方是有共識的。中印應該在「亞洲世紀」這個概念的基礎上,推動相互協調與合作,共同努力推動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推己及人」等共識原則和印度《奧義書》中「世界是一個家庭」,以及印度被尊稱為「亞洲文明之光」的詩人泰戈爾和被尊稱為「永遠的啟迪力量」的聖雄甘地進行了新的演繹的「世界主義」都是「世界大同」的東方智慧,是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指南。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印度:中國憑什麼不把我當大國?
溫鐵軍:50年代兩岸都完成土改,為何印度至今仍辦不到?
印度馬克思主義學者怒批西方國家:你們永遠都有殖民主義心態!
印度人口成為全球第一,中國失去第一人口大國的頭銜意味著什麼?
「中國經濟見頂論」不過是「中國崩潰論」的變奏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