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專題】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追蹤報導

By 犇報編輯部 / 2020-10-22 17:04:42 /
兩岸
台商
摘要:

【犇報專題】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追蹤報導
‧ 兩位台灣人的海峽論壇「心語」
‧ 福建:台人登陸第一家園
‧ 兩岸民間交流邁入「雲時代」
‧ 台灣青年暢談大陸創業機遇
‧ 兩岸公益人的「跨海守望」

兩位台灣人的海峽論壇「心語」

xxx徐慈蓮在海峽論壇大會現場的標語前拍照留念。

這次來廈門參加海峽論壇,徐慈蓮見到了和自己一樣克服重重困難而來台灣人,在大陸創業打拼多年的台商,還有許多關心台灣和兩岸前途命運的大陸同胞。

站在印有「海峽論壇」字樣的背景板前,徐慈蓮不禁掉下眼淚。「來,我們義無反顧!」她說,「正是在現在,我們才更應該來。」

「有這麼好的平台可以讓兩岸人民溝通交流,這是多少人努力才得來的成果。」徐慈蓮說。雖是第一次受邀參加論壇,但從事文化傳媒工作的徐慈蓮多年來經常往返兩岸,在大陸有許多朋友。「一些台灣民眾就是因為對大陸不熟悉,才會產生誤解。兩岸之間要多走動、交流,才能互相理解。」她說。

徐慈蓮出生於台灣宜蘭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她日日聽祖父誦讀古詩文,看著家中懸掛「天下為公」「為民福祉」兩幅匾額,從來都覺得兩岸是一家人。「我是中國人,傳承的是中華文化。」她說,「有根,花才能生生不息地開放。」

逄夢麟,今年也是58歲,是一名教師。得知論壇將要舉辦的消息後,他第一反應是「太好了」。「我沒有絲毫猶豫就決定要來。」他說,「我們在浪濤洶湧的時候『勇渡』海峽前來,是為了兩岸能保有溝通的管道。這是我的榮幸。」

逄夢麟生長於台灣,但受父親影響會說一口流利的山東話。父親當年為抗日而參軍,後輾轉赴台。兩岸恢復交流後,逢年過節,他會陪著父親回山東老家探親。

逄夢麟還記得,1989年秋天,他陪父親回到山東。「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那麼多人說著『熟悉』的鄉音。涼爽的秋風裡,全是家鄉的氣味。」而這一次來大陸,也是秋天。

徐慈蓮和逄夢麟自稱為「小人物」,但也都覺得「小人物」更應做好兩岸交流的「主人翁」。

逄夢麟自覺對兩岸交流有一種使命感:「為了同胞利益和幸福,為了民族大義,需要更多人投入到兩岸交流中來。」

xxx徐慈蓮(中)和逄夢麟(右二)與其他與會者在會後合影。


福建:台人登陸第一家園

2018年3月,資深半導體行業設計專家楊家奇打算辭職創業。在與大學同班同學、宗仁科技(平潭)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孟邦交流後,楊家奇來到平潭考察。11月,楊家奇在平潭台灣創業園成立了鰭軟科技(平潭)有限公司。

「平潭當地政府對台胞很上心,對台資企業落地發展也很用心。」楊家奇說,平潭綜合實驗區提供對台資企業的稅收、投資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還和企業共同建立積體電路上下游生態圈,為企業擴大市場、加強研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與機遇。

看到許多台青在大陸逐夢,跆拳道教練陳燕亭找準時機,通過已在大陸生根的台灣人對接,她來到大陸,開設了一家「屬於自己的跆拳道館」。

「到一個新地方單打獨鬥很辛苦,幸好有台青創新創業基地為我們提供幫助。」陳燕亭介紹,從市場調查到客戶測試,在閩台家園台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幫扶下,瞭解到更多當地的資訊和資源,慢慢熟悉了整個市場環境。

「大陸市場廣闊,在體育培訓方面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陳燕亭說。如今,跆拳道館已在福州小有名氣,她也開始尋找進一步拓寬事業發展的路徑。

「在台灣的體育專案大多是孩子參與,到大陸可以進行更多嘗試。線上培訓的興起也孕育了新機遇。很多朋友希望來大陸,未來他們如果來,基地也可以幫助他們迅速對接。」她說。

在享受惠台政策的同時,台灣人也積極參與大陸各項建設,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變化與挑戰。今年2月底,廈門公佈了7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其中台資企業麗寶生醫(廈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麗寶生醫」)入選。據瞭解,「麗寶生醫」是唯一入選的台資機構,同時也是福建省首家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台資機構。

「作為在大陸發展的台企,要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麗寶生醫」運營副總經理李銘輝說,公司暫緩了正常運作的其他基因檢測專案,為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讓路。


兩岸民間交流邁入「雲時代」

xxx第十二屆海峽論壇會場外一景。

「我發現提問的好多是男士,你們都對品質生活有追求對不對?」3月底,台灣青年曾于庭從台灣返回廈門,在酒店進行醫學觀察之餘,嘗試用小紅書、微博、抖音等平台,以直播方式推銷自己開發的「香氛禮盒」。

今年第十二屆海峽論壇,曾于庭第三次參加。2016年,剛從台灣來大陸尋覓工作機會的曾于庭不會想到,4年後自己創立的廈門曦莛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透過網路直播,讓帶有個人IP的文創產品走入兩岸消費者視野。

直播帶貨,當下登陸台青和不少台企關注的熱詞,正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新亮點。

「今年疫情暴發後,我們原計畫參加的很多線下展會停辦了,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用網路直播讓業者先動起來。」台灣兩岸情經貿交流協會副秘書長王乃仙在論壇現場介紹說,疫情期間協會幫助16家在廈台灣食品企業直播帶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在商品銷售方面的燃眉之急。

為了讓更多兩岸青年能參與論壇交流,主辦方精心設計安排,採取線下線上結合方式,既考慮了疫情防控實際情況,「雲端相會」也令人耳目一新,讓兩岸各界互動突破空間限制。

「4年前,我們在北京創立台灣少數民族音樂主題餐飲店,現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的融合,用共同的熱情交織出無數快樂時光。」論壇大會上,台灣原住民青年代表楊品驊分享築夢之旅。

今年疫情突如其來時,身在北京的楊品驊用手機拍攝短視頻,將大陸有效抗疫的真實情況通過互聯網平台不斷傳達到台灣,用第一手真相刺破島內一些歪曲報導和不實傳言。「我們還發起『心手相連傳遞信心』短視頻接龍行動,得到大陸各地同胞回應,甚至有佤族學生也拍來視頻展現村莊防疫工作。」他說。

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傳遞公益溫暖,也是此次論壇上屢被提及的話題。80歲的黃天中來自台灣中華文化推廣協會,自嘲「數字難民」的他為了更好地影響台灣年輕一代,學習上網,籌建「閩南文化線上博物館」公益網站。

「用『線上』的閩南文化,『再現』兩岸情緣。」黃天中說,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台灣民眾約七成是閩南人,希望通過互聯網平台讓更多台灣青少年看見「根在哪裡」。

借助雲端平台增進瞭解、促進交流,是兩岸青年共同關注的新課題。台灣網友「瀟雨」在知乎個人主頁上與大陸青年探討熱點話題,分享生活經驗,擁有逾2.6萬名粉絲,已然成為「大V」。知乎數據顯示,其平台上有關「台灣」的話題已超過10萬個,關注人數逾30萬。

互聯網技術正不斷催生兩岸民間往來的新空間和新管道。有專家分析指出,邁入「雲時代」,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將更無礙、更即時、更多元。


台灣青年暢談大陸創業機遇

xxx演員在第十二屆海峽論壇上進行文藝表演。

3年前隻身來大陸的台青薛穎穜,如今傳媒事業已落地開花;「台青大家長」鄭明嘉以12年大灣區打拼經驗,搭建起台青「登陸」橋樑;來大陸二次創業的朱慧寧,在廈門成為擁有20萬粉絲的網紅主播。

「只要用心紮根,很容易在大陸的各個城市生存和發展。」這三位台灣青年在大陸創業經歷不同,但都得出共同結論。

在廈門舉行的第十八屆海峽青年論壇上,台灣青年薛穎穜、鄭明嘉、朱慧寧分享了自己在大陸的奮鬥故事和真切感悟。

敢行動,夢想才生動

來自台北的薛穎穜在大陸從事文化傳媒工作。年初疫情發生後,他放棄搭乘包機回台的機會,選擇留在武漢。雖然身處疫情「火線」,他說,當透過窗戶看到醫護人員和各方工作者不懼危險地奔忙時,「突然就安心了下來,我看到這整個國家的凝聚力。」

他用鏡頭記錄下76天的抗疫生活,並創作歌曲助力抗疫。今年8月,他完成了自己的網路電影處女作《夢裡杜鵑花》的拍攝。

「來武漢兩年,我覺得自己已經深深融入了這座城市。」薛穎穜說,他也將「敢為人先」的武漢精神視為自己企業的精神,「迎難而上,敢行動,夢想才生動」。

擼起袖子幹吧!

在廣州奮鬥12年的台青鄭明嘉對大陸的機遇深有體會。他說,自己見證了廣州地鐵從2條線到現在18條線,也從事過教育培訓、機械配件貿易、幼稚教育等行業,為大陸城市的高速發展所震撼。

「為了讓台青來大陸少走彎路,我希望能通過以台助台、以台引台的方式,鼓勵、幫助台灣年輕人來大陸實習、就業、創業,瞭解真實的大陸。」基於這樣的想法,鄭明嘉2016年成立「廣州台灣青年之家」。四年來,他往返台灣幾百次,辦交流活動約230場,在台灣超過80所大學與30個創業基地舉行分享會。

「你的所有夢想都可以在大陸放飛,擼起袖子幹吧!」他由衷地說,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巨大的人口與市場,「9+2」的城市群,無數的機遇,「台灣青年需要有更大的抗壓性與大陸青年競爭又合作,找出適合在地發展的觀念與策略,抓住機遇。」

願意給年輕人機會的土地

來自台北的朱慧寧,第一次來大陸創業時曾彷徨退卻過,但看到大陸網紅經濟的發展前景,她於2016年再次來大陸,在廈門成為網紅經濟創業者,如今已擁有20萬的粉絲。

她發現,福建對台灣年輕人的包容度非常高,廈門不僅從語言、飲食、人文到交通,與台灣無縫連接,而且在網紅直播等新興領域有很好的基礎。在「單打獨鬥」了一陣後,她成立了「寧家軍傳媒」網紅孵化機構,現已擁有2500多名主播,來自台灣和大陸多個地區。

「這是一片願意給年輕人機會的土地,是一片你努力就會開花的土地」,她說,「廈門,以及福建,天然就是台青登陸創業的第一家園。」她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台青,「大陸很大,當你有了想要從事的領域,選擇能給你創業安心感的地域,就要把握時代風潮,勇敢融入其中。」

作為第十二屆海峽論壇的主要活動之一,本屆海峽青年論壇線上線下相結合,以廈門為主會場,網路同步連線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重慶、台北等6個分會場。


兩岸公益人的「跨海守望」

xxx第十二屆海峽論壇現場。

台灣單車天使協會會長楊民忠沒有想到,8年前為育幼院兒童發起的一場活動,如今成了兩岸青年愛心接力的平台。

2012年,在大陸擔任服務行銷導師的楊民忠觀察到,台灣許多育幼院的單親、失親兒童對未來感到迷茫。「當時我決定,帶孩子們到大陸去騎行,滿足他們到外面看看的願望。」他說,當年首屆「單車天使」活動成功舉辦,35名育幼院孩子用足跡記錄下自己的大陸初體驗。

如今,這一活動已經舉辦了八屆,11所弱勢學校及育幼院參與其中,330名單親、失親兒童及貧困青少年在騎行中圓夢。楊民忠說,一連串數字背後,離不開兩岸公益人的守望相助,八年來,協會共收到來自45家兩岸企業和120名大陸大學志願者的幫助,他們的支持為這一活動注入動力。

在廈門舉行的第八屆兩岸公益論壇上,楊民忠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作為第十二屆海峽論壇的重要基層交流活動,本次論壇由宋慶齡基金會聯合兩岸和香港的八家機構共同主辦,當天,共有106家來自兩岸各地的公益組織、大學、企業等機構參與。

「『單車天使』對這些台灣孩子而言,不僅僅只是一趟圓夢之旅,也是一次重新認識大陸的機會。」楊民忠說,通過活動,台灣孩子邂逅了熱心的大陸志願者,感受到大陸溫暖的一面。今年,協會還計畫組織貴州等地的山區孩子加入活動,讓兩岸兒童在騎行中增進彼此友誼。

論壇上,許多像楊民忠一樣的台灣人,分享了自己在大陸的公益活動。疫情期間,在廈門工作的台青呂紹園和陳慧中組織當地台青,共同幫福建省紅十字會搬運海外僑胞捐贈的物資,他們還到社區派發平安茶,慰勞辛苦的工作人員。「在這次疫情期間,很多台青都無私奉獻,展現了『兩岸一家親』的一面。」呂紹園說。

與此同時,面對數字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互聯網+公益」的話題被不少台灣人屢屢提及。今年80歲的黃天中來自台灣中華文化推廣協會,自嘲「數字難民」的他,為了讓活動影響力深入台灣年輕一代,選擇學習上網並籌建「閩南文化線上博物館」公益網站,線上推廣媽祖信仰、陶瓷等文化。

台灣中華文化推廣協會副理事長郭襄潁表示,守望相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期待以各項公益文化的推廣,增加兩岸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岸互相理解與包容。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38期上線囉!
第十二屆「重慶·台灣週」聚焦兩岸融合發展
民進黨掩蓋斐濟事件為哪樁?
海峽無中線,戰場在台灣
文化縱橫:美國,真有那麼危險嗎?
不隨新冷戰起舞,「民主同盟」不過是美好昔日的故技重施
中美和平共處,美國準備好了嗎?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