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潮流 > 用力深呼吸

英國學者羅思義:是什麼給西方經濟帶來了40年一遇的「大停滯」?

1 年前 / 0

西方經濟體即便想發生改變,不僅會受到西方社會力量的阻礙,而且他們所信奉的意識形態和經濟理論也會阻礙他們對形勢作出準確的判斷——中國則信奉講究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因此對世界形勢有著正確的認識。因此,西方不僅受到社會力量的阻礙,還受到其意識形態和經濟理論的阻礙,無法在G20峰會上找到出路。

「清朝因閉關鎖國招致外國侵略」其實是一個謊言

1 年前 / 0

歐洲從中國榨取大量利潤後,才有錢投資工業,從而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只要理清了這段歷史的邏輯線索,我們就能明白,西方之所以能率先實現現代化,並不是因為其鼓吹的所謂「制度優勢」、「文化優勢」,而是因為西方通過掠奪其他國家實現了工業化。

子政:西方自由主義是人類自由之敵

2 年前 / 0

當盎格魯-撒克遜人需要從自己的歷史文化中找出一個特徵,用來說明本種族在身體、智力和政治上的優越性,「自由」這個似是而非的概念被挑選了出來。也就是說,西方自由主義在誕生之初其實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主義,而盎格魯-撒克遜主義則是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堅信「劣等」種族注定要占據從屬地位,或因競爭而滅亡。

溫鐵軍:中國的人民的現代化

2 年前 / 0

【犇報編按】2022年10月16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而,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2000年,溫鐵軍教授在《天涯》雜誌發表了〈中國的人民的現代化〉一文,分析中國的國情特點,指出中國國情的基本矛盾是資源和人口比例嚴重不匹配,並娓娓道來中國追求「現代化」的曲折過程,進而提出中國只能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溫鐵軍教授早於22年前就已提出精闢見解,中國要走的現代化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人民的。本文原刊於《天涯》2000年第3期,兩岸犇報微信公眾號「鄉村建設研究」,以饗讀者。

李玲:從全球抗疫看中國現代化道路

2 年前 / 0

【犇報編按】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資深研究員,本文根據作者今年7月5日在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和《經濟導刊》聯合舉辦的第83期中信大講堂·中國道路系列講座上的演講整理而成,刊於《經濟導刊》2022年8月刊與微信公眾號「中信基金會」。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信基金會」,圖片由兩岸犇報編輯。

頭巾背後:伊朗女性頭巾摘戴之爭的「現代化」政治意蘊

2 年前 / 0

伊朗女性的頭巾摘戴之爭充滿伊朗「現代化」的政治意蘊,戴頭巾既曾是保守的象徵,也是革命的符號。因此,女性摘掉頭巾不一定象徵「進步」,戴上頭巾也不一定代表「退步」。而這背後盡是伊朗本地的歷史問題與如何現代化的爭論,無論是對女性權利的彰顯還是背後政治道路的選擇,皆可透過頭巾作一管窺。

溫鐵軍:我的兩次狂野遊歷

2 年前 / 0

本文是溫鐵軍教授於2004年12月31日在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概論》結業課上,為在場的100多名師生演講「鄉土社會的重建」時的開場白。原文收錄於《告別百年激進》(東方出版社,2016年),本文為微信公眾號「鄉村建設研究」節錄版本。

孫歌:透過安倍被刺,看到水面下的真實日本

2 年前 / 0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槍殺身亡,隨即11日的日本參議院選舉,自民黨主導的「修憲勢力」拿下超過三分之二的席次,達到修憲提案的門檻限制。面對日本當前局勢,《文化縱橫》採訪日本思想史研究專家孫歌教授,兩岸犇報經《文化縱橫》授權轉載全文,供犇報讀者思考。

溫鐵軍:蘇聯道路、西方道路都走不通,中國只能走自己的路

2 年前 / 0

【犇報編按】本文為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摘編自溫鐵軍教授在《人民公開課》一書裡的文章〈中國為何每次逢大危機總能力挽狂瀾?〉的書摘。溫鐵軍教授從清代起一直分析到當代,對所有資料不分黨派和政治傾向,也不分國內國外,打破意識形態的框架,試圖說清楚中國的問題。溫鐵軍教授在文中因此解釋了「中國國情」、「中國特色」,也因此解釋了為何中國歷經多次巨變,都能力挽狂瀾。儘管已是書摘,全文篇幅仍然過長,《兩岸犇報》特分為三篇轉載,以饗讀者。分別為:「中國資本從百年短缺到過剩的重大變化」、「中國百年工業化的真實經驗」、「蘇聯道路、西方道路都走不通,中國只能走自己的路」分別刊出。本文為最後一篇「蘇聯道路、西方道路都走不通,中國只能走自己的路」。

「謀殺是菩薩行為」:論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的恐怖謀殺現象

2 年前 / 0

回溯近代日本歷史,其政壇上的謀殺恐怖行為不僅盛行,奇怪的是往往還會引起一定的社會同情和支持。作為一種歷史現象,近代日本社會的謀殺恐怖行為絕非某些狂人的癔病或痴迷,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對此加以分析研究,有助於揭示和把握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發展及實質,也有助於尋求近代日本不斷對外侵略的深層原因和社會根源。

第 3 頁,共 1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