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配「除籍補件風波」 移民青年倡議陣線:行政失職重傷新二代
針對陸配「除籍補件風波」,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14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立即回應程序設計不合理、舉證責任不對等、行政溝通斷裂等多項爭議,並送給陸委會和內政部「失職善後的倒數計時器」,限時三個月加快解決行政失職帶來的困局。
於立法院中興大樓召開記者會。圖源:截圖自直播畫面.6b3035c11c765525.jpg)
日前海基會及移民署要求14萬大陸配偶及二代限期補繳「喪失原籍」證明,否則將「撤銷身分」,引發爭議。4月14日上午,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簡稱「移青陣」)於立法院中興大樓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立即回應程序設計不合理、舉證責任不對等、行政溝通斷裂等多項爭議,並送給陸委會和內政部「失職善後的倒數計時器」,限時三個月加快解決行政失職帶來的困局。
「我們實際接觸的當事人,補足一份文件的時間從三個月到一年以上都有。哪一位政策制定者,真的跑過流程、排過航班、請過假嗎?」移青陣常務理事李依靜指出,移民署僅給三個月補件時限,對許多移民家庭而言根本難以負荷。她質疑陸委會,作為最理解兩岸狀況的單位,難道不清楚疫情之後兩岸直航大幅縮減,機票價格長期高漲?更現實的是,抵達中國後也不代表馬上能到達戶籍地,許多地區仍需轉機、轉車,交通往返曠日費時,對基層家庭而言幾乎無法負擔。
「不是不願意補,是不知道要補什麼,也不知道去哪裡補。」李依靜也強烈質疑補件內容與佐證標準不清楚,有當事人辛苦聯絡原戶籍地,對方卻回「這種證明我們不開」;也有人跑了三個不同單位,都得到「不是我們業務」的回應。事實上不少當事人早已持有足以證明無中國戶籍的資料,例如僅限無戶籍人士持有的台胞證、中國戶口本、地方派出所開具的書面回函,甚至包括「無法開立」的正式紀錄。但政府卻從未明確公告這些文件是否具同等效力,導致當事人陷入資訊不對等與舉證無門的困境,呼籲政府應立即公布一份具體明確的佐證文件清單,讓當事人有跡可循。
「現在時間是2025年4月14號早上九點二十四分,三個月期限,憑什麼陸委會、內政部不用跟時間賽跑?」移青陣在記者會上送給陸委會、內政部一個倒數計時器,限時三個月加快解決行政失職帶來的困局。移青陣理事長劉千萍直言陸委會發力方向混亂,早該好好向行政單位科普兩岸來往的實務情形,「限時三個月」的荒謬設定必須立即調整,才能第一時間真正降低民間恐慌和基層壓力;而這次移民署粗糙對待早年落地生根的大陸新住民家庭,顯示整個內政部對移民背景家庭的社會處境距離遙遠,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至今仍保持沈默。
針對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日前提出「四大類型具結保證」,移青陣也質疑是否能有效為行政疏失止血,行政單位應限期內公告申訴補件困難者的類型、人數統計,並且對應四項類型的涵蓋率,劉千萍也擔心,所謂的「具結保證」法律保障效力為何?在民眾對公民身份法規的信賴保護原則感到無力時,陸委會的具結保證卻連正式格式、申請管道都還不明,何來保證。
移青陣常務理事劉俊良呼籲在這個社會面對挑戰與轉變的時刻,更應該去理解每一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台灣人,包括有中國移民背景的台灣人,他們的生命經驗,同樣是台灣故事的一部分。當這群人因為重大行政疏失,面對被排除公民身分證當性的撕裂感、身心受創時,即時看見這群危殆的新住民家庭處境,建立安全、穩定的移民融入政策,我們才不會在至暗的時刻,被動盪的憂慮沖散了彼此。
移青陣指出,本次「除籍補件」風波不只是一起「移民議題事件」或者「政府失職事件」,如果把這次的困境看成是「移民的事」,就錯過一次讓台灣社會更團結、更成熟的機會。除了移青陣之外,也有許多公民團體意識到本次風波不只是「移民的事」,更是台灣公民社會的試金石。
移青陣日前公開蒐集案例,根據回報案例整理出「除籍調查情境地圖」,提出建言五大訴求,希望儘速改善現況:
1. 建立清楚、可追蹤的申訴與行政救濟管道
2. 公布具同等效力的佐證文件清單,減輕舉證負擔
3. 合理調整補件期限,反映實際跨境辦理時程
4. 提供行政資源支持,避免基層與民間成為緩衝墊
5. 正視移民家庭的情感創傷,建構長期支持系統

移青陣表示後續將持續推動三項行動:發起遷移不會被遺忘、身分不能被撤銷的社群故事串連;向呼籲監察院調查政策起始與執行過程;並將本事件納入2026年民間團體將撰寫的兩公約國際人權審查報告。
◎來源|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 14萬陸配及二代限期補繳「除籍證明」,否則撤籍除戶
‧ 陸配亞亞開記者會強調主張兩岸和平統一 先生首露面盼撤銷驅離處分
‧ 亞亞給台灣同胞的一封信
‧ 諷刺賴清德「自由男神」!在陸台生用畫聲援陸配亞亞
‧ 陳崇真|聲援陸配亞亞的記者會上,有位86歲的白色恐怖政治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