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史上最長停擺!史上最大規模抗議!美國到底怎麼了?|海外通訊
美國11月12日結束長達四十三天的政府停擺。10月18日,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抗議,700萬人湧上街頭要「川普國王」下台。如今,美國聯邦政府重啟運作,但問題仍未解決,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回顧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犇報編按
美國眾議院11月12日以222票對209票通過臨時開支法案,長達四十三天的美國聯邦政府史上最長停擺畫下句點,正式重啟運作。然而回顧一個月前,10月18日,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抗議,700萬人湧上街頭要「川普國王」下台。抗議示威的規模之大,不僅是對川普的譴責,也針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普通人實際問題的制度。如今,美國聯邦政府重啟運作,但問題仍未解決,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回顧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10月18日,全美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抗議,700萬人湧上街頭怒吼要「川普國王」下台。圖源:網路圖片美國政府史上最長停擺!史上最大規模抗議!美國到底怎麼了?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10月18日,全美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抗議,席捲50個州、2700個城鎮,共有700萬人湧上街頭怒吼要「川普國王」下台。
紐約時代廣場、波士頓公園、芝加哥格蘭特公園、舊金山海灘,甚至德克薩斯、佛羅里達等共和黨執政的紅州州議會前,抗議示威者舉著憲章序言開首的「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 橫幅,高呼「川普不是國王,我們不要國王,川普必須下台」的口號,聲浪響徹全美,成為川普重返白宮以來,最激烈、最廣泛的一次體制性對抗。這次的抗議示威打破了6月14日同一性質的抗議示威創下的500萬人記錄。
這次的抗議示威沒有事件導火索或具體訴求,而是以一種「制度反彈」的形式爆發,是對總統個人權力邊界的憂慮和恐懼,從派遣國民警衛隊進駐芝加哥、洛杉磯、波特蘭等藍州城市,到以「國家安全」為由擴大對無證移民的拘捕許可權,再到政府連續「停擺」超過三周,關鍵預算法案在國會陷入僵局,系列超越制度制衡、繞開正常程式的執政動作,正在改變民眾對「聯邦政府運作方式」的認知。
10月18日,波士頓走上街頭的抗議人潮。圖源:網路圖片美國作為一個憲政共和國,其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優於個體」,「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衡」的共識上,而非任何領導人的「個體意志」。如今數百萬民眾走上街頭,不是為了反對某個法案或某項稅率,而是在表達一種對總統行政權過度擴張,繞過立法和司法形同國王統治的集體焦慮。這種「制度合法性」的動搖感,才是這場抗議的真正核心。若說過去的遊行是對政策方向的質疑,那麼10月18日這場怒火,更多是對治理界限本身的質疑,公眾是否認同制度仍然可信才是真正決定美國能否保持穩定的底層變數。示威群眾中標舉的是「我們人民」的憲政語句,整個社會仿佛在進行一場關於國家底層契約的自我復讀。
10月18日,紐約走上街頭的抗議人潮。圖源:網路圖片10月的美國仿佛分裂稱兩個對立的世界:一個是在紐約、波士頓、芝加哥、洛杉磯等地,人們舉著「我們人民」、「拒絕獨裁」、「保護憲法」、「停止軍事部署」、「不要國王」、「川普下台」的橫幅和標語的數以萬計的大規模街頭示威抗議。另一個是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海湖莊園。當抗議浪潮席捲全美時,川普已提前一天離開華盛頓,來到這裡度週末。
18日晚間,當抗議人數開始衝擊新聞頭條時,川普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一段由AI生成的諷刺視頻。視頻中,川普頭戴王冠,駕駛著一架戰鬥機,向地面上的抗議人群「投放泥漿和汙物」,象徵著他將抗議者視為需要被清洗的污穢。川普的AI戰機向抗議者投放泥漿和汙物,既是對抗議者的蔑視,也是一種權力展示:我不僅擁有政治權力,還擁有定義現實的符號權力。當抗議者在物理世界聚集時,權力者可以在虛擬世界創造自己的敘事。

.25c9d043e61c69e2.gif)
但這種權力展示也是脆弱的。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那段粗鄙的AI視頻,而是視頻背後那種對現實感知的漠視,當川普在海湖莊園打高爾夫的同時,數百萬美國人正因為他的政策面臨生活成本的上漲;當他在AI視頻中扮演戰機飛行員時,真實的美國正在經歷政府停擺的第3周。
4月5日,全美各地就曾爆發名為「住手!」(Hands Off !)的抗議活動。當時約有1300場遊行在全美50個州同時舉行。那時的抗議焦點還集中在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削減社會福利和解雇聯邦雇員等具體事項上。兩個月後的6月14日,抗議主題已從政策層面的「住手」升級為更具政治哲學意味的「不要國王」(No King)。全美約有2000場示威抗議活動,人數也從4月的數十萬躍升至500萬。而到10月18日,這兩個數字再次飆升到2700場700萬人的規模,抗議的焦點已不再局限於具體政策,而是直指權力本質本身。
「不要國王」(No King)活動海報。圖源:網路圖片這種演變不是偶然的。川普第二任期以來,推動了一系列被批評者稱為「權力擴張」的舉措。他推動最高法院承認「統一行政理論」為合憲原則。這種理論主張總統對行政機構擁有最終的控制權。他任命長期私人辯護律師帕姆·邦迪(Pam Bondi)為司法部長,將司法事務交由親信主導。他繞過州政府,直接動用《美國法典》相關條款命令國民警衛隊出動到藍州的大城市如芝加哥等維持秩序。抗議主題的演變,反映了美國社會對權力本質擔憂的升級。
不少示威者舉著「兩黨都辜負了我們」的標語。這一舉動揭示了當前美國政治中一個尷尬的現實:儘管抗議矛頭直指川普,但民主黨並未因此獲得信任。不少示威者對民主黨毫無信心,他們認為民主黨缺乏骨氣,也沒有傳達明確資訊,因此無法與共和黨進行有效鬥爭。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的最新報告指出,2025年的抗議活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地理廣度」,且在進一步滲透支援川普的地區,程度遠超其第一任期的水準。這意味著,不滿情緒正在跨越傳統的紅藍陣營分界線,形成了一種更為複雜的政治光譜。
10月18日,亞特蘭大走上街頭的抗議人潮。圖源:網路圖片抗議示威的規模之大,不僅是對川普的譴責,也是對整個政治系統功能失調的控訴。當「不要國王」的呼聲響起,它既針對白宮裡的那位主人,也針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普通人實際問題的制度。
川普是不是國王是一場關於權力本質的隱喻戰爭。「國王」這一稱謂,在美國政治語境中從來不是褒義詞。這個建國之初就宣誓反對君主制的國家,為何會在2025年圍繞「國王」這一隱喻爆發如此大規模的政治對抗?批評者指出,川普的言行常常暗示著他對「國王」這一角色的迷戀,他上任以來的一系列舉措顯示出濃厚的獨裁傾向。
白宮發布一張AI製作川普頭戴黃冠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圖。圖源:網路圖片前電視節目主持人、「科學人比爾·奈」(Bill Nye)在華盛頓的集會上警告稱「我們正面臨共和制度可能終結的危機」。佛蒙特州參議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指出:「當一位總統威脅逮捕政治對手,包括紐約州檢察長與加州州長時,國家正陷入危險。」在「不要國王」的示威抗議中最有力的標語,或許不是那些最華麗的,而是最簡單的那句:「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美國憲法開篇的三個詞,這三個詞代表了美國民主的原始理想:政府的正當權力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今天,這三個大詞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美國,「沒有國王」。這是700萬抗議者在10月18日高喊的口號,也是這個國家建國250年以來的制度信條。而現在,「我們人民」必須走上街頭,再次捍衛這條原則。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川普大張旗鼓發起貿易戰,中國卻悄然贏得了勝利
‧ 美國無法單打獨鬥戰勝中國,卻又很難再拉幫結派
‧ 打壓科研、敵視移民!川普正在毀掉美國80年的偉大
‧ 川普關稅戰損害美國在全球貿易、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
‧ 美國從民主走向超級富豪的寡頭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