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社評】紀念台灣光復,是兩岸和解對話的歷史連結點

By / 2020-10-29 12:28:57 /
犇報社評
兩岸
台灣抗日史
摘要:

如果民進黨當局能夠在承認《開羅宣言》的基礎上進一步順勢利導,與海峽對岸共同慶祝「台灣光復紀念日」,或許可以為當前已經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提供一些轉圜,為日後兩岸重啟和解對話提供歷史的連結點。遺憾的是,民進黨當局就是沒能把握這個視野,平白喪失了這個可能的機遇。可惜了,台灣!

xxx圖為台灣社會各界於25日光復節上午,在台北中山堂的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前舉行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活動。(圖/兩岸犇報)

二十世紀是民族解放運動席捲全球的時代,廣大的亞非拉地區各民族歷經了長達數百年殖民主義擴張的苦難,終於迎來了民族的解放,既改造了自身的命運,也改變了世界格局。對世界上任何從殖民地與次殖民地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的國家和地區而言,這都是一等一的大事,無不列為國家的重大慶典。唯獨在台灣的民進黨政府,不但自己不紀念,也不樂見其他黨派和民間社團去紀念,更將海峽對岸所舉行的紀念活動斥為是「統戰行為」。「台灣光復」,原本是台灣人民反帝愛國主義運動勝利的光榮印記,但看在推行「去中國化」政策的民進黨當局的眼裡,更像是臉上亟欲抹除的胎記。

從陳水扁凍結國統綱領,將台灣光復節改稱為「終戰日紀念日」並取消法定假期以來,綠營人士處心積慮的想將台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痛苦經驗,以及反帝民族民主解放鬥爭的光榮傳統,從台灣人民的歷史記憶中抹去。即便是假借「中華民國」名號宣示主權來借殼上市的蔡英文政府,也不願碰觸「台灣光復」這個議題,以免平白的送給競爭對手國民黨一頂歷史的冠冕。這種將一黨之私凌駕於國家民族大義之上的黨派性,恰恰是民進黨即便是兩度通過民主選舉取得政權,但其正當性和合法性都普遍的受到藍營群眾質疑的癥結所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光復,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不僅將全民族團結成為一個整體,也將海峽兩岸凝聚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如果說,鴉片戰爭是民族意識的啓蒙發軔,甲午戰爭是民族覺悟的重大轉折,抗日戰爭則是全體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總動員。國共兩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這種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因此,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光復,決不是哪一個黨派單獨的貢獻與勳章,而是凝聚了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意志與力量,共同推動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xxx受降典禮後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全體官兵合影,會場名稱為「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會場」。(來源:維基百科,條目:台灣光復節)

在這一場波瀾壯闊的民族救亡運動中,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同胞非但沒有缺席,還成為一股抗日的先鋒。早在1895年5月乙未割台之日起,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等台灣官紳即組織義軍抗擊侵台日軍,不但給侵台日軍帶來了重大的傷亡,領軍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還葬身台灣;日本殖民統治期間,簡大獅、林少貓、柯鐵虎、黃國鎮、羅福星、余清芳、莫那魯道等人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更是前仆後繼地進行武裝起義,前後犧牲了超過50萬漢族與原住民族同胞;「九.一八」事變日本入侵東北之後,許多「寧做中華斷頭屍,不做倭奴屈膝人」的台灣青年更奔赴祖國大陸,分別投入國共兩黨陣營,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在祖國苦難深重的時刻,台灣人民不僅承擔了整個中華民族積弱的苦難,也共同參與了民族奮起的過程。民進黨當局種種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抹煞海峽兩岸人民共同抗日事蹟的諸多行徑,不但是對先人的褻瀆,也是對台灣人民的侮辱。

民進黨之所以不願意正視「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一方面與戰後台灣作為美日新殖民主義附庸的政權性質有關;一方面也是與民進黨當局為了遂行「去中國化政策」,想要人為的扭曲歷史,切斷一切與中國的歷史紐帶有關。畢竟,台灣光復是海峽兩岸包含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以數代人的青春,數以千萬計中華兒女的血肉生命所換回來的歷史正義。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光復。近日,因大陸涉台機構高調舉辦台灣光復紀念活動所引起陸委會官員的反彈,表面上是海峽兩岸的話語權之爭,實則是殖民與反殖民的根本差異。

特別是,從1945年10月2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國民政府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接受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呈遞降書,並宣佈「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的那一刻起,台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中國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更何況,從接收台灣之日到1949年底國府撤退來台的這四年多期間,海峽兩岸是處於國家統一的狀態,說明了「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這是想從歷史的沉渣中再度掀起「台灣地位未定論」的部分綠營人士所翻不過去,但也不願意面對的歷史事實。

xxx台灣地區於台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典禮台上懸掛英、中、美、蘇四國國旗與聯合國旗。(來源:維基百科,條目:台灣光復節)

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是韓戰爆發後美國利用中國內戰所刻意炮製出來的爭議,其目的在於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合理化美國對中國內戰的武裝干預。在此之前,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才剛代表美國政府在1950年1月5日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聲明》表示無意介入中國內戰,並強調「為實踐《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台灣移交給蔣介石四年以來,美國及其它盟國均接受中國在台灣行使權力。」國務卿艾奇遜也在例行記者會上進一步闡釋杜魯門的說法,表示「中國管理台灣已達四年之久,美國及其盟國對於該項權力與該項佔領從未發生疑問,當台灣被納為中國的一省時也未發出法律上的疑問,因為人們認為那是合法的。」但是,杜魯門聲明的墨跡未乾,隨著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天後,杜魯門就接受麥克阿瑟的建議派遣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一方面防止解放軍進軍台灣;一方面也訓令在台灣的國民政府停止一切對大陸的攻擊,意圖將兩岸分離對峙的局面長期化。為此,杜魯門在記者會上佯稱:「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這便是所謂「台灣前途未定論」的伊始。

為了給上述說法一個「國際法」依據。美國隨後在1951年9月4日,片面邀請同盟國在舊金山召開「對日媾和會議」,在將中國、朝鮮等對日作戰的主要參戰國,也是對日求償的主要聲索國排斥在外的情況下,強迫盟國放棄戰爭賠償,承認日本對其領土和領海有完全的主權,並將琉球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等交由聯合國托管(實際上是美國軍事佔領),同時留下「日本放棄對台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但不說明其最終歸屬的伏筆。

《舊金山和約》的合法性向來備受爭議,標誌著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從「大國合作」到片面干涉主義的戰略轉移,也開啟了美國公然違反自己所一手推動成立的國際秩序惡例。不僅違背了1942年反法西斯國家簽字的《聯合國家宣言》(又稱《二十六國宣言》),規定同盟國家不得與敵國單獨媾和,也違背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對台灣、澎湖烈嶼歸還中國的相關決議。先不說,海峽兩岸的「中國政府」都沒有受邀參與會議,既不承認也沒有義務遵守該協定的規定。相關同盟國如:南斯拉夫、印度、緬甸拒絕參加會議;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反對條約的內容,拒絕簽字;越南、朝鮮、蒙古也宣佈不承認該條約。至於上述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所留下來的爭議,在1972年《中日建交聯合公報》,以及中美《上海公報》出台之後,基本上已經劃上句號,美國也從未在正式場合再度提起。

持平的說,民進黨政府願意將台灣光復的歷史定位回歸到《開羅宣言》,這是一件好事。《開羅宣言》是第一份確立「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的條約性文件,也為戰後處理台灣問題提供了國際法的依據。雖然,陸委會強調「1943年開羅宣言,台灣是歸還中華民國,不是歸還北京所認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但畢竟台灣光復當時的「中華民國」是處於國共合作共同抗日下的「中華民國」,不僅八路軍在重慶設有辦事處,董必武先生還表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承認《開羅宣言》,就等於承認「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儘管七十多年來,海峽兩岸在「由誰來代表中國」這個的問題上,一直糾纏不休,但至少承認「台灣問題」是上個世紀中國家內戰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屬於民族內部矛盾,可為日後海峽兩岸通過平等對話、民主協商,最終實現「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提供些許契機。如果民進黨當局能夠在承認《開羅宣言》的基礎上進一步順勢利導,與海峽對岸共同慶祝「台灣光復紀念日」,或許可以為當前已經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提供一些轉圜,為日後兩岸重啟和解對話提供歷史的連結點。

遺憾的是,不知是礙於民進黨自身的「台獨」意識形態,還是來自於美日等外部勢力的壓力,民進黨當局就是沒能把握這個視野,只知道要拿「中華民國」來說嘴,和北京當局互別苗頭,平白喪失了這個可能的機遇。可惜了,台灣!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39

【延伸閱讀】
國民黨黨團提油救火,國共互信蕩然無存
海峽無中線,戰場在台灣
台灣各界遊行紀念光復75周年 籲重視紀念盼兩岸和平
描繪光復的台灣:楊逵與黃榮燦
敢跟政府唱反調?中天新聞關不關,民進黨說了算

0 Comments